分卷(16)(4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本没多少页的线装书,打开就能见到每一首诗后面或多或少的批注。
  《景星》:甚好!
  《箜篌谣》:知音难寻,贵在交心。
  《战城南》:思及朝廷、政府愚昧无知,割地赔款,向列强低头,是我便要揭竿而起,学太平!
  钟应看得笑出声,他不由自主去翻看了出版日期:民国十六年。
  那时候的沈聆约莫十五十六,心怀赤忱,从这句话批注,都能感受到他藏在心底少年不知愁的快意恩仇。
  钟应想了想,往后翻了翻。
  只见《木兰辞》旁,少年人表露无遗的一腔热血
  古有女儿替父从军,我堂堂男子只能躲于一室,抚弦奏琴,着实可气!
  钟应记得,民国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沈聆的小叔悄悄从军投共,他也闹着要去,被老太爷抓住了,好一顿家法伺候。
  看这批注,钟应都能想象一个愁眉苦脸、满腔义愤的少年,闷闷不乐的关在房间里翻看《乐府诗集》,在品读木兰从军时,有感而发,奋笔疾书。
  这样直白稚嫩的沈聆,钟应还从未见过。
  樊林留存的资料,都经过沈聆的精心挑选。
  无论是书籍、乐谱,还是沈聆的日记,都透着历经战争后成长的青年,成熟稳重的语气。
  钟应翻看着自己并不熟悉的少年沈聆,勾起嘴角扬了扬手上的诗集,问道:
  师父,为什么沈老太爷会把这些东西一起给贝卢?
  怕抄家的时候,沈先生遭罪吧。
  樊成云在翻看贝卢日记,说道:贝卢日记里面写了一点,说沈先生被抓走的时候,自己父亲提出要帮忙保管贵重物品。沈家拒绝了几次,最终带着东西登门。
  我只能猜,是老太爷舍不得毁掉这些存本,又为了安全,所以把它们连同古董、古琴一起,请贝卢保管。
  说着,他长叹一声,虽然日军不一定识字,但伪军比日军更可怕,他们如果翻到这些,必然会断章取义,拿去领功,沈家就什么都留不下来了。
  钟应听完,埋头再翻几页,果然能在《十五从军征》这样的战争诗旁,见到小沈聆怒斥日本人的感慨
  说什么保护日侨,却杀我百姓、占我土地、征我徭役,古有十五从军八十归,今人济南无命还!
  字字血泪,透着十五六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赤胆。
  沈老太爷做的也是万全之策,只可惜
  他放下线装书,好奇的盯着樊成云手上的绒面本子,师父,贝卢还在日记里写了什么?
  樊成云笑了笑,随手递给他,也没什么,一个老头子的喋喋不休罢了。
  因为樊成云的话,钟应对贝卢的日记升起了一丝丝的兴趣。
  毕竟,这人再讨厌也是当年事件的亲历者,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他有没有好好反省。
  那位躺在医院里的老人,早些年还有精力和习惯,去记录每天的感悟、见闻。
  手上这本日记,字体不算流畅,意大利语用词简短,应当是贝卢年轻时候写下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