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板上钉钉(2 / 5)
这样的文字,连黄得功这样的内部人员都不认可,更何况整个朝野呢?
以忠勇公李吴山激进的风格,必然比认同这种东西,所以第一篇“毕业论文”已经作废。
这篇文字,比考状元的八股文更加谨慎,不仅要求一定要出彩,还不能流露出贪功冒进的激进思想,否则的会很容易被扣上一
个“好大喜功”的帽子。
大明朝的君主,绝不能是隋炀帝式的人物,所以必须再次修改,而且是做出很大的改动。
“这篇《民生论》强调的民生二字,追求的就是万民安居乐业的效果,但这远远不够。”关键时刻,陈茂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最根
本的核心思想:“纵使民有隔夜之财家有富足余粮,但那不是目的而是前提,应让天下人明白,这些资材要做何之用!”
既然是以《民生论》为题,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修养生意繁荣百业”为主要宗旨,但那仅仅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绝不可本末倒
置。
让人民富裕国库充盈,是一个前提,却不是最终的目标,关键是实现了这个目标之后要做些什么。
“国富为兵强之根本,一定要将这个论点贯穿始终!”
在陈茂看来,国家的富裕和民间的充盈,都是对外扩张的基础,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方学士第一个表态:“陈侍讲言之有理,我附议。”
作为朱长生的“班主任老师”之一,方大学士和陈茂的观点并不是很一致,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却赞同陈茂的说法。更准确一点
来说,他附议的不是陈茂的观点,而是陈茂的身份。
陈茂的大旗军的人,同时还是万岁的人,代表着大明王朝最大的两股势力,只要忠勇公李吴山和当今天子表示了认可,这事基
本上就算的定下来了。
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如何能让朱长生顺利继位,才是重中之重,其他的一切都需要为这个宗旨服务。
而这恰恰就是翁皇后和黄得功的意思。
就在十个老师为了这一篇“毕业论文”而忙的焦头烂额之际,李吴山的一封书信传到了内廷。
这确实是一封书信,而不是上疏。
因为李吴山还担着“侍讲教授”的头衔,虽然他从来就没有真正给朱长生上过哪怕一堂课,但他确实朱长生的老师之一,至少还
有这么一个名义。
这封书信是从司务司转到了内务司,也就是说皇帝本人已经看过这封信了,现在转到内廷就代表着当今天子对这封书信的首肯
和赞同。
李吴山的书信简单明了,除了例行公事一般的虚文之外,还提到了一个“个人建议”。
忠勇公李吴山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现在正推行天下的义学堂应该成为一种制度。
教导民众读书认字,由官方出钱出力大举兴办义学堂,不应该是一时心血来潮之作,而是应该成为制度长久推行。
李吴山建议这“重视教育”“提倡开化”这一部分内容加入到“毕业论文”之中,作为新朝施政纲领的一部分。
李吴山的建议,实在是太重要了。 ↑返回顶部↑
以忠勇公李吴山激进的风格,必然比认同这种东西,所以第一篇“毕业论文”已经作废。
这篇文字,比考状元的八股文更加谨慎,不仅要求一定要出彩,还不能流露出贪功冒进的激进思想,否则的会很容易被扣上一
个“好大喜功”的帽子。
大明朝的君主,绝不能是隋炀帝式的人物,所以必须再次修改,而且是做出很大的改动。
“这篇《民生论》强调的民生二字,追求的就是万民安居乐业的效果,但这远远不够。”关键时刻,陈茂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最根
本的核心思想:“纵使民有隔夜之财家有富足余粮,但那不是目的而是前提,应让天下人明白,这些资材要做何之用!”
既然是以《民生论》为题,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修养生意繁荣百业”为主要宗旨,但那仅仅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绝不可本末倒
置。
让人民富裕国库充盈,是一个前提,却不是最终的目标,关键是实现了这个目标之后要做些什么。
“国富为兵强之根本,一定要将这个论点贯穿始终!”
在陈茂看来,国家的富裕和民间的充盈,都是对外扩张的基础,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方学士第一个表态:“陈侍讲言之有理,我附议。”
作为朱长生的“班主任老师”之一,方大学士和陈茂的观点并不是很一致,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却赞同陈茂的说法。更准确一点
来说,他附议的不是陈茂的观点,而是陈茂的身份。
陈茂的大旗军的人,同时还是万岁的人,代表着大明王朝最大的两股势力,只要忠勇公李吴山和当今天子表示了认可,这事基
本上就算的定下来了。
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如何能让朱长生顺利继位,才是重中之重,其他的一切都需要为这个宗旨服务。
而这恰恰就是翁皇后和黄得功的意思。
就在十个老师为了这一篇“毕业论文”而忙的焦头烂额之际,李吴山的一封书信传到了内廷。
这确实是一封书信,而不是上疏。
因为李吴山还担着“侍讲教授”的头衔,虽然他从来就没有真正给朱长生上过哪怕一堂课,但他确实朱长生的老师之一,至少还
有这么一个名义。
这封书信是从司务司转到了内务司,也就是说皇帝本人已经看过这封信了,现在转到内廷就代表着当今天子对这封书信的首肯
和赞同。
李吴山的书信简单明了,除了例行公事一般的虚文之外,还提到了一个“个人建议”。
忠勇公李吴山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现在正推行天下的义学堂应该成为一种制度。
教导民众读书认字,由官方出钱出力大举兴办义学堂,不应该是一时心血来潮之作,而是应该成为制度长久推行。
李吴山建议这“重视教育”“提倡开化”这一部分内容加入到“毕业论文”之中,作为新朝施政纲领的一部分。
李吴山的建议,实在是太重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