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6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良渚文化的前身是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它们不仅文化上一脉相承,而且根据dna检测,人种也没有变化。很明显,良渚先民是太湖流域土生土长的原住民。
  (三)良渚文化的消失及良渚先民的去向
  良渚先民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创造了辉煌。然而,这支相当发达的古文化,在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后,突然神秘地“失踪”了,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为此,人们多方收集资料和证据,希望能解开这个谜团。
  说法一:可能是海侵摧毁了良渚文明。良渚文化晚期,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太湖平原除了少数高地和丘陵外,全部陷入汪洋之中。这次海侵对于良渚文化来说是毁灭性的,经历了千余年发展起来的良渚文化毁于一旦。
  说法二:可能是海啸引起的洪涝灾害击败了良渚先民。良渚文化晚期,太湖地区气候由寒冷变得温暖湿润,年降水量明显增多,加之当时可能发生了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导致海平面高出以前2米左右,留于内陆的水宣泄不畅,势必会造成江河水涨、洪水泛滥。特大洪水灾难延续了若干年,良渚先民只有背井离乡,被迫大规模地举族迁徙。因此,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区突然消失。
  说法三:可能是战争导致了良渚社会的衰竭。良渚文化时期,为争夺土地、人口、财富,各个部落、古国之间战争频繁。良渚部族本来是最发达、最强悍的一支,但是由于贵族首领的日渐奢靡,普遍追求生活享乐,非生产性的劳动支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社会基层越来越不堪重负,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良渚文化最终走向了消亡。
  说法四:良渚文化可能并没有消失。它与来自中原与南方的文化逐渐融合,发展为马桥文化,并成为吴越文化的基础。
  (四)良渚文明的扩散及影响
  我们的祖先对玉器的崇拜在良渚文化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良渚文化玉器以其巨大的文化辐射力,对周边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玉琮是良渚文化首创的玉器器型,其他地区出土的玉琮都是受良渚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产物。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间段中,已知玉琮的出土范围北抵陕西、山西,南达广东,西北至甘肃、青海地区,涉及范围可达半个中国。
  近年来,长江以北陆续发现良渚文化遗存。良渚文化沿着这条路线进入北方大汶口文化分布区。2015年,在江苏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发现了蒋庄良渚文化遗址。蒋庄遗址是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蒋庄良渚文化墓地是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为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同时,蒋庄遗址地处长江以北水网密布地区,是良渚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其远离良渚文化核心区。该遗址的发掘对于构建江淮东部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良渚文化与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也出土了玉琮、玉锥形器、玉梳背等良渚文化特有的玉器器型,体现出良渚文化的影响力。
  广东曲江石峡遗址等地出土了大量良渚文化风格的玉琮、玉锥形器等,而江西发现的琮,则向我们指明了良渚文化向广东传播的路线。
  良渚文化向西的传播是沿长江而上的,湖北黄梅出土的石钺、双鼻壶和玉锥形器等都与良渚文化相似。成都金沙遗址一共发掘出土了26件玉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十节玉琮,高约22厘米,青玉质地,形制精美,纹饰奇特,雕工极其精细,四面共有多达40个神面纹。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长琮,整体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玉琮非常接近。
  正是通过太湖流域周边其他文化的秉承、传递和发扬光大,良渚文化的许多文化因素,特别是以琮、璧、钺为代表的玉器,才得以融汇到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文化系统之中,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