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5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3)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出现,都与治水活动密切相关。良渚古城是中国境内最早进入国家形态的地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而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和良渚古城城址区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对研究良渚古国的出现和发展乃至中国文明的起源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世界文明史研究上亦占有重要一席。
  (四)良渚古城遗址的出土器物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物包括玉器、陶器、漆器、石器、竹木器、骨角器等。这些器物以不同器型、纹饰的组合,不同的数量,及其保存的生产技术信息,成为良渚文化时期工艺技术、社会文化和生业方式的重要见证。
  1.玉器
  良渚遗址出土玉器7000余件,主要作为随葬品出土于分等级墓地中。出土玉器主要器形包括:玉琮、玉钺、玉璧、三叉形器、锥形器、半圆形饰、玉璜、冠状饰、柱形器,以及玉镯、圆雕玉鸟、玉织具、玉纺轮等。玉器的材质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一些玉器刻有纹饰,以神人兽面纹为主,也有鸟纹、龙首纹等。玉器是良渚遗址最突出的物质成就之一,在数量、体量、种类以及工艺上反映了良渚文化高超的艺术成就。
  2.漆器
  良渚遗址共出土漆器41件,主要为杯、圆形器等生活用品,出土于反山、瑶山、文家山和卞家山墓地以及文化层等。其中瑶山遗址出土的嵌玉漆杯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玉漆镶嵌标本。
  良渚漆器的制作工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胎与漆的结合更加完美。漆有两种材质特点,一种是红色的朱砂涂抹,在陶器的表面形成无光泽感的红色;另一种是有光泽感的皮状红漆。木胎漆器有纯红色装饰,在红色底子上画黑彩图案,在红色图案中镶嵌玉片等装饰手法。
  3.陶器
  陶器普遍出土于各等级的墓葬遗址、居址(含手工作坊)台地及古河道中。陶器既是一种常见的生活器皿,也是一种普遍的随葬品。出土陶器器型种类丰富,有鼎、豆、盘、壶、罐、过滤器等。按照陶质和陶色分为红陶、灰陶和黑陶,并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
  黑陶表面一般采用打磨渗浆或者刷浆的方式,形成光亮的皮层,呈现铅亮色。到良渚文化晚期,黑陶上开始出现一些细刻纹饰。刻纹的内容包括神人兽面纹、变体鸟纹、变体龙纹等。这种微细的雕刻方式应该是受到良渚玉器施纹形式的影响。
  陶器的制作工艺除了泥条盘筑、慢轮修整的古老技术外,快轮拉坯的技术已普遍使用。
  4.石器
  良渚遗址出土的石器包括随葬石器和实用石器两种类型。随葬礼器以石钺最为常见,它与玉器、漆器等一起,共同见证了墓葬等级和社会分级的存在。
  实用石器包括斧、锛、凿、耘田器、带把刀、双孔刀、镰、破土器、纺轮、石镞、黑石英片、研磨器、等等。纺轮的出现,见证了纺织手工业的发展。黑石英片、研磨器是玉器加工的重要工具,是玉器加工工艺的重要见证。
  三、良渚遗址的发展演变和良渚文化的传播
  良渚古国存在了近1000年,她有过几代国王?良渚先民来自哪里?良渚古国是怎样消失的?良渚先民又去了哪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我们理解良渚古国和良渚文化的密码和钥匙。虽然良渚文化消失了,但是她所拥有的独特文化元素已经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中,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良渚遗址的年代分期
  依据现有的碳14测年数据分析[ 秦岭:《良渚遗址(古城)的形成——年代学初步研究》,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1月版,第364-377页。],良渚遗址的形成和使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之间,至公元前2100年前基本废弃。
  根据目前的研究,良渚遗址的兴衰约可分为下列4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3100年(早期):以大雄山为中心、在较大范围内有良渚先民活动,出现了高等级墓地。相关遗存主要分布在瑶山遗址区。
  第二阶段约为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850年(中期):在该阶段,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850年为良渚遗址形成的高峰期:外围水利系统、莫角山及其周边台地、钟家港水系以及周边高地(含外城居址)、反山等高等级贵族墓地的建造兴起。
  第三阶段约为公元前2850年-公元前2600年(晚期早段):莫角山台地周围的卞家山台地、美人地台地开始形成高地居址点;以钟家港为代表的古水道及水坝系统均被继续使用;高等级墓地仍在继续营建使用。相关遗存主要分布区与前一阶段相同。
  第四阶段约为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300年(晚期晚段):良渚古城遗址城墙及周边高地(如美人地)等,被作为居址点继续使用,水坝系统可能已被废弃。相关遗存主要分布于城址区。
  至良渚文化之后的钱山漾文化时期,良渚遗址的局部遗存晚于公元前2300年,大约范围在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100年之间。之后,良渚遗址留存至今。
  (二)良渚先民的部落渊源
  良渚文化的主角——良渚先民,属于什么部族,是土著还是迁入的?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说法一:良渚先民可能来源于传说中的蚩尤部落。传说蚩尤部落中有一支首领叫九黎的部族,九黎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们信奉鸟、兽,把它们当作祖先,而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秘图案中也有鸟、兽的形象。因而,良渚先民可能是九黎族中的羽人或羽民。
  说法二:良渚先民可能是古越族的后代。有人认为,距今10万至2万年间,浙江境内的宁绍平原是越族人发展的一个基地。到距今1.5万年左右,宁绍平原自然环境恶化,迫使越族人几次大规模迁徙。在距今1万年以后的一次迁徙中,有一支越过了钱塘江,进入了今浙西和苏南的丘陵地带,从此,在这里生息繁衍,逐渐创造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所以,良渚先民的祖先可能是越族人。
  由于这些说法的证据都较单薄,缺少足够的说服力,故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说法得到考古学界和史学界多数学者的认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