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3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3)居址(含手工作坊)台地
  以宫殿区台地为中心分布于内城,由桑树头台地、白元畈台地、钟家村台地和李家山台地等20处断续分布的台地遗址组成,分布范围面积约为123万平方米。台地平面多呈条状或不规则形,面积0.03-17.19万平方米不等,相对高度约0.6-14.6米,海拔高程4.0-12.0米之间,主要为包括手工业作坊的居住遗址。
  (4)内城墓地
  反山墓地。反山墓地属高等级墓地,位于内城西北部,东侧与莫角山相邻。墓地所在台地,平面略呈椭圆形,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50米,面积约为0.02平方公里,相对高度约5-6米,是一处人工特意营建的独立的高台墓地。墓葬分布面积约为300平方米。始建于约公元前3000年,沿用至良渚文化晚期。反山墓地目前已发现11座墓葬,大致按南北两排分布,等级最高的12号墓在南排居中,等级同样较高的20号墓在北排居中,而等级较低的15号墓和18号墓分布于墓地西北角,显示出一定的布局规范。反山墓地的墓坑单体面积在4.4-8平方米之间,墓向大都为南略偏西,均为竖穴土坑墓,使用葬具。出土物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组),其中玉器占90%以上,种类丰富,制作精良,许多雕刻有精细的纹饰。反山墓地出土随葬品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为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是迄今所见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
  姜家山墓地。姜家山墓地是一处较高等级墓地,位于依托自然岗地人工堆筑的土台上,地处内城反山墓地南侧,莫角山台地西侧。土台的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74米,东西宽约237米,面积约为0.05平方公里,海拔14米,人工堆筑高度约2-5米,高出周围高度9米。墓葬分布面积约为260平方米。营建时间约为良渚文化中期。目前姜家山墓地经考古发现14座墓葬,大致呈三排分布。墓葬朝向主要为南向和北向,男性墓均头朝南,女性墓除7号墓外均头朝北。姜家山墓地的墓葬皆为竖穴土坑墓。男女墓葬交错分布,位于南排中央的男性墓葬1号墓是等级最高的墓葬。墓地共出土随葬品425件(组),包括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出土物以玉器为主,共363件(组),以单件计582件。墓地中既有高等级墓葬,也有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居民甚至小孩的墓葬,由此推测姜家山属于一处家族墓地。
  (5)钟家港河道
  钟家港河道南北长约1.2公里,宽约5-75米,是内城重要的人工河道。其南段从钟家村、李家山两台地间穿过。经考古发掘,发现河岸边缘利用草裹泥堆筑驳岸,并采用木桩与竹编、木板护岸等工艺加固护坡。在靠近河岸的两台地边缘,考古发现了大片红烧土堆积,以及较多玉料、玉钻芯、石钻芯、黑石英石片等出土物,在河道内还发现有大量漆器、陶器、石器、木器坯件,以及鱼钩、动植物遗存和少量人骨标本等出土物,说明此段河岸台地除了居址外,可能存在专门制作漆木器和玉石器的手工业作坊,从而揭示了内城普通居民的身份至少有一部分是高端手工业生产者,表明良渚古城遗址已有专业的社会分工,甚至在玉器制作中出现了更加专门化、复杂化的分工。在钟家港河道中段,靠近莫角山东坡的河道堆积中,出土有大型木构件,其功能与性质尚在研究中。
  3.外城遗址
  位于内城外围北、东、南以及西南方,遗存面积约为3.51平方公里,由17处断续分布的台地遗址组成,以内城东北的前山和西南的凤山一带分布最为密集。台地平面多呈条形或不规则形,面积约为0.41-21.44万平方米不等,相对高度约0.1-4.9米,海拔高程3.1-9.2米之间。已探明外城遗址的台地主要包括墓地、生活居住址、手工作坊址等功能的聚落遗址,年代主要为良渚文化中晚期。
  (1)美人地台地聚落遗址
  美人地台地聚落遗址位于东城墙东北部130余米处,呈东西向长条形,长270米,宽30-60米,相对高度1-2米,海拔高程4.9-5.4米,形成于良渚文化晚期,是一处夹河而居的聚落遗址——居民住在人工营建的长垄状台地上,两旁为河道,护岸木板是河道的护岸。台地的堆筑方式为下层采用青灰色淤泥,其上铺垫较致密的黄色土为居住面。
  良渚先民居住在台地上,台地旁为河道,形成夹河而居的聚落形态。在靠近河道的台地边缘,考古发现有一排护岸木板遗迹,宽约0.2-0.3米、厚约0.08-0.13米,残高约1.7米。木板下部有垫木,垫木下隔一定距离辅有横向枕木,垫木和枕木均为方木。木板表面加工规整,部分留有石锛加工的痕迹。在竖立的木板上部和底部方形枕木端头,发现有4个穿孔(又称“牛鼻孔”)。这处遗址的发掘揭示了良渚先民临河而居的生活模式。
  (2)卞家山台地聚落遗址
  卞家山台地聚落遗址位于城址外城南缘,北距南城垣近400米,遗址所在的台地部分呈东西向长条形,长约1345米。通过卞家山台地西部的局部考古发掘,可知发掘区域北部为良渚中期到晚期的墓地,南部为良渚晚期的生活居址。在南部居址考古发现了140个木桩,分三排沿河岸有序排列,另一排木桩径直向水面伸展,是码头遗址的木桩基础,与此同时还发现有木桨多支,由此确认这是一处带有水岸码头的临水而居的聚落遗址。
  (3)外城墓地
  文家山墓地。文家山墓地是一处中等级墓地,位于内城外凤山台地群中,距西城垣南端约470余米,墓地所在台地东西长约190米、南北宽约130米,面积约为0.015平方公里,海拔7米,高出周围农田1-4米。营建于约公元前2600年,使用至约公元前2300年废弃。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成果,文家山墓地包括18座墓葬。皆为竖穴土坑墓,多数墓坑长2-3米,宽0.6-1.2米,年代越早墓坑保存越深。墓向以朝南为主,其中只有三座墓向朝北。墓葬整体上没有明确的排列顺序,墓葬之间存在打破关系。但通过考古学分析,可以判断同一时期内的墓葬基本分为南北两排排列。文家山墓地出土石器、玉器、陶器等随葬品近400件(组)。依据随葬品数量和质量,墓葬可分大、中、小三个层次。大型墓仅1号墓一座,随葬品共106件;中型墓有16号墓和13号墓两座,随葬品均有20多件;其他皆为小型墓,随葬品在2-18件之间。文家山墓地是一处延续时间较长的良渚文化墓地,不同等级的墓葬同处一个墓地表明这是一处家族墓地。
  卞家山墓地。卞家山墓地是一处低等级墓地,位于卞家山聚落址的台地西部,营建时间约为公元前2850年,使用至约公元前2600年废弃。卞家山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聚落址,位于人工台地上。考古发掘区内属于其中一小部分,共发现墓葬66座、房址1处、灰坑5个、灰沟3条、木构码头遗迹1处。墓葬位于发掘区北部约500平方米的范围内,并无明显的排列规律,并存在叠压打破关系,其他部分零散有墓葬分布。卞家山墓地的墓葬体量相差悬殊,其中成人墓葬一般长1.8-2.75米,宽0.5-0.95米,儿童墓葬长0.85-1.6米,宽0.35-0.55米;墓葬残深0.1-0.84米。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墓,其中有30座墓向朝南,34座墓向朝北,2座墓向朝东。卞家山墓地的墓向体现了性别特征,其中墓向朝北的墓葬为女性墓葬,墓向朝南的墓葬为男性墓葬。随葬品共出土有462件,墓葬单体的随葬品差别不大,平均每墓10件以下,最多的45号墓也仅16件。出土物包括陶、石、玉、骨角、漆木、竹编等材质,其中陶器最多,玉器次之,石器偏少。陶器以鼎、豆、罐、盆为基本组合,另有杯、壶、纺轮等。玉器有玉冠状饰、镯、璜、坠、锥形饰、管、珠等。石器以钺为主,偶见镞、刀、锛。卞家山墓地墓葬的出土物体现出了明显的性别特征:石钺和陶纺轮不共出,其中石钺出土于男性墓葬中,而纺轮则出土于女性墓葬。
  4.古河道
  城址的古河道除长命港河道为自然河道外,其余均为顺应地势人工开凿或利用自然河道进行人工改造而成,或沿城墙流通、或贯穿于台地之间,形成了沟通城址内外的河网系统,从良渚文化中期到晚期均有使用。良渚先民挖掘河道时,将挖起的淤泥用于铺垫城墙底部,还用于制作草裹泥堆筑驳岸。
  古河道以东西向的长命港河道、河池头——葛家村河道和南北向的钟家港河道,组成了城址“工”字形主河道,又与东内城河、南内城河、西内城河,以及内城北城墙外的雉山港、西城墙外的凤山港——葡萄畈河道、城址东侧的前山港河道相互交织,通过八个水城门连通内、外城。河道一般宽10-50米,深度一般2-4米,河底距现地表深2.4-5米,总长度约32.6公里。
  另外,在莫角山、皇坟山、桑树头等台地之间,推测通过河道引水曾形成一片水域、环绕池中寺台地,推测用作防鼠等粮仓的安全手法。
  (二)瑶山遗址区
  瑶山遗址是良渚古城遗址年代较早的遗迹,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一处祭坛和一组高等级的墓地,两者呈叠加状态,时间上墓地打破祭坛。瑶山遗址位于城址东北约5公里,依托一座海拔约35米的自然山丘建成,高出周围农田约35米,山顶平面呈不规则形状,遗存占地面积约为0.043平方公里,目前考古已发现的墓地分布面积约为300平方米。据考古研究,营建时间约为公元前3300年,即良渚文化早期。
  1.瑶山祭坛
  瑶山祭坛是先于瑶山墓地和城址建造的重要祭祀遗址,利用了山丘顶部的自然地势建造,基本为正南北方向,主体呈覆斗状,顶部平整,平面呈方形,有里外三重土色,四周原应包有石坎。
  祭坛第一重为红色土台,东边长7.6米,北边长5.9米,西边长7.7米,南边残长6.2米,海拔高度34.80米,为祭坛的制高点;第二重土为灰色土,围绕在红色土层周围,形成“回”字形,宽1.70-2.10米,深约0.65-0.85米;第三重土层为黄褐色斑土,台面散见大小不一的砾石,考古推测原来可能铺有砾石台面。
  在砾石黄土台的西、北边缘,各有一道由砾石叠砌而成的石坎,由3层逐级缩小的石砌阶台抬升,呈斜坡状分布。其中西侧石坎顶端残长11.30米,北侧石坎顶端残长10.60米,转角处垂直高度0.90米,顶端海拔34.30米,略低于“红土台”的台面。
  由于这一遗迹形态规则、结构奇特,地面无房屋遗迹,据考古研究后被推测为举行祭祀活动的祭坛。
  除了对山顶祭坛的建设外,良渚人对整个瑶山的山形也有大规模的整修。瑶山西、北、南三面山坡较陡,而东部山体平缓,经考古发掘,西、北、南三面各发现1至6条断续不相衔接的石坎,从山顶向下,每级相差约2米。根据考古研究推测,这些石坎的功能可能是对依托山形修整出的可供进行祭祀活动的平台边缘进行加固,同时兼具巩固山体水土,以防山形损毁对顶部祭坛造成破坏的作用。
  2.瑶山贵族墓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