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2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良渚古城选址于大雄山与大遮山两山之间的河网平原上,海拔约3-15米。城址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1910米,东西宽约1770米,总面积6.31平方公里,正南北方向。城垣的东北角和西南角分别与自然山体雉山与凤山连接。城垣底部宽约40-60米、最宽处可达100多米,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其上以较纯净、坚硬的黄色粘土堆筑而成,部分地段露出地表,残高约4米。城垣内外均有环通的河网水系,至今还保留有若干局部水面;只有长命港仍为活水,经良渚古城南水门遗址进、东水门遗址出,向西与现代水系贯通,是连接良渚古城内外水系的主要河段。
  良渚古城遗址城址区整体格局分为四部分: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河道。城址区自内而外形成向心式三重结构,古河道贯穿其间。据碳14测年结果,城址区的营建高峰期约为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850年,约连续使用至公元前2300年,属于良渚文化中期至晚期晚段。
  1.宫殿区
  宫殿区位于城址中央,地势最为高敞,遗存面积0.39平方公里,包括大型人工台地莫角山(又名古尚顶)及其南侧的皇坟山台地、池中寺台地。
  (1)莫角山台地。莫角山台地位于城址中央偏北,朝向正南北,呈矩形覆斗状,四至边界清晰,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与周边稻田的相对高度9—15米,海拔高程10—18米。台地利用自然山体人工堆筑而成,底部以青淤泥为基础,其上再堆筑纯净黄土或草裹泥[ 草裹泥堆筑是良渚古城遗址台地、河岸以及外围水利系统等普遍使用的工艺,其作用与现代营建堤坝使用草袋装土类似。]。西部人工堆筑厚约2米,东部人工堆筑厚度约10-12米。莫角山台地的顶面上建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三座独立的宫殿台基,大面积沙土广场以及35座房屋基址。在莫角山台地东坡还发现有大量炭化稻谷的堆积,经分析约有稻谷2.6万斤,从而判断莫角山台地的宫殿区应建有大型粮仓。
  大莫角山台基
  位于莫角山台地顶面东北部,呈矩形覆斗状,台基四至边界清晰,东西长约175米,南北宽约88米,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6米,海拔高程18米,是三座宫殿台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也是城内海拔最高点。台基是与莫角山台地进行整体规划后同时修建的,在底部青淤泥基础上,铺筑一层纵横交错的方木,防止不均匀沉降,再堆筑黄土压实,人工堆筑最厚处约6.5米。台基周围有宽4—15米、深0.6—1.5米的围沟环绕。
  小莫角山台基
  位于莫角山台地顶面的西北部,呈矩形覆斗状,台基四至边界清晰,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40米,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相对高度约5米,海拔高程16.3米。台基为黄土堆筑,人工堆筑最厚处约6米。小莫角山台基周围未修建围沟。
  乌龟山台基
  位于莫角山台地顶面的西南部,呈矩形覆斗状,台基四至边界清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67米,面积约为8500平方米,相对高度约4.5米,海拔高程16.5米。台基为黄土堆筑压实,人工堆筑最厚处约7米。乌龟山台基周围未修建围沟。
  沙土广场
  分布在莫角山台地顶面,位于大莫角山台基西南、小莫角山南部以及乌龟山之间,四周东西长约465米、南北宽320米的范围内,平面大致呈曲尺形,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海拔高程12.2—13.2米。沙土广场是良渚古城遗址目前唯一明确的夯筑遗存,由粘土和沙土相间夯筑于青灰堆土之上,采取平夯的工艺,质地坚硬,制作考究,夯筑所用沙土主要为河沙,并掺杂泥土和石粒(泥土主要为附近山上的黄色粘土)。
  房屋基址
  共发现35座房屋基址,其中7座位于大莫角山台基上,4座位于小莫角山台基上,其余24座位于莫角山台地上。这些房屋基址多数正南北朝向,少数东西朝向,平面呈矩形,略高于所处地坪,由较纯净而坚硬的黄土堆筑而成,部分基址上发现有房屋建筑遗址。
  (2)皇坟山台地。皇坟山台地位于莫角山台地南偏东,呈不规则曲尺形,东西长约405米,南北宽约343米,面积近8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7—15米,海拔高程11—18米。台地利用黄土堆筑压实,堆筑厚度8—10米。皇坟山台地上发现有一处名为八亩山的建筑台基,目前尚未进行考古发掘。
  八亩山台基
  位于皇坟山台地北部,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约187米,南北最宽处约88米,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6.5米,海拔高程约18米,与大莫角山高度相当。台基为黄土堆筑压实,人工堆筑最厚处约16.5米。
  (3)池中寺台地。池中寺台地位于莫角山台地南偏西,皇坟山台地西侧,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约283米,南北宽约130米,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5.2米,海拔高程10.4米。台地四周在良渚文化时期被水面环绕,形成孤岛,台地利用黄土堆筑压实,其上经考古发现有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平均堆积厚0.63米、重达20万公斤的大量炭化稻谷遗存,应为良渚最高统治者的大型粮食储备地点。
  2.内城遗址
  内城由城墙围合而成,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1910米,东西宽约1770米,遗存面积约为2.9平方公里(含宫殿区)。以莫角山为中心,分布有墓地、居址(含手工作坊)台地等遗址。
  (1)城墙
  墙体建造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势夯筑而成,将雉山与凤山两座自然山体作为城墙的东北角和西南角,北城墙西端也利用了原来的黄泥山作为墙体的一部分。据碳14测年结果,内城城墙修建及延续使用的时间约为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
  城墙现呈断续的台地状,现存北城墙长约1156米,东城墙长约1392米,南城墙长约1443米,西城墙长约1558米,周长近6000米,残存高度最高处约4米。城墙内外两侧均设有形似埠头的墩台,其中内侧24处,外侧28处。城墙上住有居民,存在大量生活垃圾。
  城墙的结构分为基础和墙体两部分:
  基础部分:除利用雉山、凤山、黄泥山等山体作为天然基础的部分外,其余城墙的基础均采用底部垫石的结构工艺,即在原地面上先铺设一层淤泥,其上再铺垫石块层作为基础,与塘山遗址基础结构一致。大部分石块采自良渚古城周边低山丘陵的山坡、坡脚和沟谷等地。在城墙修筑的同时,沿城墙挖凿城河,不仅提供了城墙基础层所需的淤泥,河道还发挥了运输材料的功能。
  墙体部分:在自然山体或者垫石基础之上由黄色粘土分层堆筑压实而成,黄土来自城址附近的山坡或山前台地。
  (2)城门
  内城城墙上共有9座城门,包括8座水城门和1座陆城门。
  每面城墙各有2座水城门,城内外的河道经由8座水城门连通。唯一的陆城门位于南城墙中部,由东、中、西3座独立的台基和4座门道组成。东、西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中部台基平面呈长条形,基址底部铺垫石块,其上以致密的灰褐色土、红褐色土、黑褐色土堆筑压实。4座门道分别位于城墙与陆城门三座台基之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