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透视开始暴富 第303节(2 / 4)
但墨色却有些异样——表面的包浆虽做旧成深褐色,底层却隐隐泛着紫灰色,像是民国时期常用的“曹素功墨汁”才有的色泽。
“金农的梅花,最讲究‘以书入画’。”王景行手指虚点在梅枝的转折处:“他早年学郑思肖,枝干多作‘之’字形,晚年受《天发神谶碑》影响,才出现这种方折硬挺的笔法。”
“但这幅的枝干转折处过于刻意,像是用侧锋硬扫出来的,少了几分‘屋漏痕’的韵味。”
店员的笑容淡了些,却仍坚持道:“王先生这话可就外行了。金冬心的‘漆书’本就是侧锋为主,何况这还有溥心畬的题跋——”
“溥儒的题跋倒是真的。”王景行打断他,“但题跋和画心未必是原配。您看这裱工,用的是民国三十年前后的杭州绫,而金农的画在清代多以苏州锦绫装裱,这中间差着近百年呢。”
第425章 十二生肖摆件
董建川有些失望,刚要转身,店员忽然压低声音:“三位若是真懂行,我这儿还有一幅金农的《月华图》,原是琉璃厂茹古阁的旧藏,寻常人我可不拿出来。”
他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狭长的楠木画盒,盒盖上刻着“古欢”二字,打开时竟有一股沉香味扑面而来。
画轴展开的刹那,章雪晴轻轻惊呼——画面中央是一轮满月,以淡墨烘染出月晕,月中一株老梅横斜,枝干上偃蹇如龙,梅花则用浓墨点厾,寥寥数笔便有疏影横斜之意。
画幅左上角题着两行漆书:“月华如水浸梅梢,冷蕊疏枝映玉霄。写于冬心斋中,金农。”钤“金农印信”白文印和“冬心先生”朱文印。
“这是金农晚年的‘禅意梅花’。”店员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自得,“您看这月亮的画法,用的是‘没骨法’,但边缘又有细微的勾线,正是金农独有的‘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之妙。”
王景行开启透视,细细审视画纸纤维与墨色层次。
纸是清代中期的棉纸,表面有自然的虫蛀痕迹,做旧手法十分高明。
但墨色的问题依然存在——题款的“漆书”看似浓黑如漆,实则缺乏层次,尤其是“月”字的折笔处,墨色居然有洇开的迹象,这在真正的乾嘉时期书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
不过这两幅画确实是可以以假乱真的极品高仿。
都是民国时期的国画高手精心仿制的。
纸用的是乾隆旧纸,墨是光绪年间的老墨块磨的。
甚至连题跋都是从旧册页上裁下来的。
“金农的《月华图》,我曾在见过珂罗版。”王景行不客气地点出:“原作的月晕用淡花青加白粉烘染,从边缘到中心有七重色阶,而这幅……”
他指着画面:“月晕只有三重色,且白粉泛灰,明显是用现代锌白调的。再说这梅花——”
他的指尖悬在梅枝上方,“金农画梅,无论老干新枝,皆如屈铁盘根,此幅的枝条却显得疲软,尤其是这处‘鹿角枝’,出枝角度过于平均,失了自然之趣。”
店员的脸色有些难看,却仍强辩道:“珂罗版毕竟是印刷品,岂能与真迹相比?”
“那咱们就看看印鉴。”王
景行从口袋里掏出手机,调出故宫博物院官网的金农印鉴比对图,“金农的‘冬心先生’印,右上角的‘冬’字草头,真迹是两笔连写,如‘人’字形,而这幅却是三笔断开,明显是照猫画虎。”
董建川凑近了看,果然如王景行所言,印鉴的笔画细节存在明显差异。
他摇摇头,刚要说话,忽然瞥见画轴末端露出的一截题跋——那字迹虽小,却笔力雄健,竟是郑板桥的隶书:“冬心此画,得明月之精,梅花之魂,非胸有丘壑者不能为也。”
“这题跋……”董建川皱眉,“郑板桥和金农是至交,按理说不会有假。”
王景行苦笑:“民国时期的作伪者,最擅长‘移花接木’。这题跋或许是真的,但配的画心却是高仿。”
“你看这裱工的‘惊燕’。”他指着画轴两侧的飘带:“真迹的惊燕多用素绢,而这幅用的是织金锦,这是民国富家子弟的审美,清代文人可没这么张扬。”
董建川听得咋舌:“这么说,这画虽然是假的,却也是近百年的老仿?” ↑返回顶部↑
“金农的梅花,最讲究‘以书入画’。”王景行手指虚点在梅枝的转折处:“他早年学郑思肖,枝干多作‘之’字形,晚年受《天发神谶碑》影响,才出现这种方折硬挺的笔法。”
“但这幅的枝干转折处过于刻意,像是用侧锋硬扫出来的,少了几分‘屋漏痕’的韵味。”
店员的笑容淡了些,却仍坚持道:“王先生这话可就外行了。金冬心的‘漆书’本就是侧锋为主,何况这还有溥心畬的题跋——”
“溥儒的题跋倒是真的。”王景行打断他,“但题跋和画心未必是原配。您看这裱工,用的是民国三十年前后的杭州绫,而金农的画在清代多以苏州锦绫装裱,这中间差着近百年呢。”
第425章 十二生肖摆件
董建川有些失望,刚要转身,店员忽然压低声音:“三位若是真懂行,我这儿还有一幅金农的《月华图》,原是琉璃厂茹古阁的旧藏,寻常人我可不拿出来。”
他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狭长的楠木画盒,盒盖上刻着“古欢”二字,打开时竟有一股沉香味扑面而来。
画轴展开的刹那,章雪晴轻轻惊呼——画面中央是一轮满月,以淡墨烘染出月晕,月中一株老梅横斜,枝干上偃蹇如龙,梅花则用浓墨点厾,寥寥数笔便有疏影横斜之意。
画幅左上角题着两行漆书:“月华如水浸梅梢,冷蕊疏枝映玉霄。写于冬心斋中,金农。”钤“金农印信”白文印和“冬心先生”朱文印。
“这是金农晚年的‘禅意梅花’。”店员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自得,“您看这月亮的画法,用的是‘没骨法’,但边缘又有细微的勾线,正是金农独有的‘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之妙。”
王景行开启透视,细细审视画纸纤维与墨色层次。
纸是清代中期的棉纸,表面有自然的虫蛀痕迹,做旧手法十分高明。
但墨色的问题依然存在——题款的“漆书”看似浓黑如漆,实则缺乏层次,尤其是“月”字的折笔处,墨色居然有洇开的迹象,这在真正的乾嘉时期书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
不过这两幅画确实是可以以假乱真的极品高仿。
都是民国时期的国画高手精心仿制的。
纸用的是乾隆旧纸,墨是光绪年间的老墨块磨的。
甚至连题跋都是从旧册页上裁下来的。
“金农的《月华图》,我曾在见过珂罗版。”王景行不客气地点出:“原作的月晕用淡花青加白粉烘染,从边缘到中心有七重色阶,而这幅……”
他指着画面:“月晕只有三重色,且白粉泛灰,明显是用现代锌白调的。再说这梅花——”
他的指尖悬在梅枝上方,“金农画梅,无论老干新枝,皆如屈铁盘根,此幅的枝条却显得疲软,尤其是这处‘鹿角枝’,出枝角度过于平均,失了自然之趣。”
店员的脸色有些难看,却仍强辩道:“珂罗版毕竟是印刷品,岂能与真迹相比?”
“那咱们就看看印鉴。”王
景行从口袋里掏出手机,调出故宫博物院官网的金农印鉴比对图,“金农的‘冬心先生’印,右上角的‘冬’字草头,真迹是两笔连写,如‘人’字形,而这幅却是三笔断开,明显是照猫画虎。”
董建川凑近了看,果然如王景行所言,印鉴的笔画细节存在明显差异。
他摇摇头,刚要说话,忽然瞥见画轴末端露出的一截题跋——那字迹虽小,却笔力雄健,竟是郑板桥的隶书:“冬心此画,得明月之精,梅花之魂,非胸有丘壑者不能为也。”
“这题跋……”董建川皱眉,“郑板桥和金农是至交,按理说不会有假。”
王景行苦笑:“民国时期的作伪者,最擅长‘移花接木’。这题跋或许是真的,但配的画心却是高仿。”
“你看这裱工的‘惊燕’。”他指着画轴两侧的飘带:“真迹的惊燕多用素绢,而这幅用的是织金锦,这是民国富家子弟的审美,清代文人可没这么张扬。”
董建川听得咋舌:“这么说,这画虽然是假的,却也是近百年的老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