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当几年后的制科考试,苏轼轻松地宣泄才华考中第三等,“为百年第一”的时候。苏辙却甘愿走上一条肉眼可见更为坎坷的道路。
  面对已经五十二岁的仁宗皇帝,为了让他不要对政事感到有所疲倦,苏辙大胆地极力讲述着政事的得失,堪称激烈地评议起朝廷宫禁之事。
  他甚至做好了自己因此被黜落的准备,最后才知道在司马光和蔡襄的力保下,他竟然还能被列入下等。
  苏辙安静地抚摸着他的袖口,感受着布料在指腹间摩擦的感触。
  从那一刻起,苏辙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未来。
  他当不成一个举世瞩目的文学家的。
  他该是个混官场的人。
  “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我们之前讲过,旧党的攻击始终没有放过章惇。在被贬汝州之后不久,章惇就道心崩溃到自己请求罢职,要求提举杭州洞霄宫,重拾起少年修道的老本行去了。
  章惇当年才五十一岁啊,对于中央辅臣来说,怎么都称不上一句老不中用,需要罢职的程度。结合他后来作诗自嘲自己当初在洞霄宫里的生活,说是“洞霄宫里一闲人,东府西枢老旧臣”。
  可见他内心变法的锐气丝毫没有被磨损,甚至因此对贬官称得上满腹怨怼。】
  ——五十一岁?
  赵顼下意识做起了计算题:章惇今年三十四吧?差不多他儿子一继位就被贬的话……
  十六年?他还能活差不多十六年左右的样子?
  这个年限要是一开头就告诉赵顼,他肯定会眼前一黑接受不了:他今年才二十二岁,十六年后连不惑之年都没活到,怎么想都是正儿八经英年早逝。
  可是在天幕反复渲染过他们老赵家的短命,暗示了他活不长之后,再看着这个时间,赵顼突然就感觉到了一种安稳的幸福。
  ——人果然是要把自己对未来的期望降低才能活得好呢,呵呵。
  【但是苏轼并不能理解章惇这种心境——他是真情实感觉得,在这种时候能够远离中央是真的太好了。
  于是大大咧咧的东坡,给了章惇接连两次心灵上的暴击。】
  章惇:……
  怎么回事呢。
  明明这一段受伤害的是自己。
  可是听听天幕上的叙述,再看看眼前那个此时还一脸纠结痛苦恨不得官都不当了的憨憨。
  突然间就没办法跟未来的自己产生一种共情……只觉得跟这种人斤斤计较的自己,可能是真的被旧党其他人逼疯了呢(。)
  【章惇是元佑元年闰二月二十三号被贬的,苏轼是元佑元年三月二十二日上的书,中间也就隔了二十八天,甚至不到一个月。
  说了什么呢?
  “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构隙四夷。”
  “王韶以熙河进,章惇以五溪用,熊本以泸夷奋,沈起、刘彝闻而效之,结怨交蛮,兵连祸结,死者数十万人,苏缄一家,坐受屠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