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3 / 4)
“真漂亮,感觉第一版本的印刷就已经很完美了。”木舒将书籍塞进了出版的渠道里,默默地道,“希望不要扑得太惨。”
木舒的逻辑仍然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看到手中的书籍只单纯觉得美丽,却并不知道这样的书在古代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反正木舒除了写文的时候会大脑运转飞快以外,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基本上是不愿意动脑的。对她来说,别去思考那么多就不会烦恼那么多,人生在世,活得简单一些也并非坏事。但是系统也万万没想到,自家宿主居然真的写完书就抛之脑后万事不管了。
荀游乃是宋国准备科举的考生之一,他家境富裕,学识也好,是以对于这一次的科举也算是成竹在胸。在宋国,他的书画也算是小有名气,虽然名气比不上那位在大明皇朝颇具盛名的六如公子李寻欢,但是在文人圈子里他的名声比李寻欢更好。
毕竟,李寻欢虽然身负“父子三探花”的美名,但是他不仅是半个江湖人,风流不羁之名更是流传甚远。
且在那个侠以武犯禁的明国里,当官实在是太辛苦了,连皇宫都成了明国那群无礼的江湖人来去自如的地方呢。
这一日他闲来生趣,听说开封府有一座闻名遐迩的藏玉楼,非贤人雅士不得入内,里头的书画和藏书都是开封一绝,便起了兴头要去一观。反正距离科考还有些许时日,若是能在此之前结识几位才学之士,岂非快事一件?
他虽说不是狂妄自大,但是自幼在书香世家成长,居移气养移体,寻常字画已经难以入他之眼,走在这藏玉楼中,也难免有几分意兴阑珊。他手持书卷,目光轻飘飘地在书架上扫过,没有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孤本,却忽而被一抹艳丽的红色吸引住了目光。
那是一幅……女子的,画像?
许是被这一抹艳色所吸引,他抬手从书架上取下这一本书,映入眼帘的便是一身劲装轻甲,挺拔如松的背影。
荀游的面上滑过一抹惊艳之色,他从未见过这样的画作,时下的文人墨客总是讲究世间万物重于神而非形,这幅画作却反行其道,将每一个细节刻画得细致入微,这样过于繁琐的描绘本是会使画作带上匠气,但是不知道为何,这幅画却完美地展露出女子的风华绝代。
凌如苍雪,劲若青松,可谓是形神具备,父母赐予的皮囊,自身的铮铮傲骨,无处不美。
这是……哪一位厌恶尘嚣,才高八斗的隐士高人的画作吗?
荀游几乎是怀着激动而虔诚地心翻开那一本书的,在他的想象里,这或许就是一本才学之士毕生的杰作。
然而——他翻了翻,又翻了翻,最后不敢置信地从头细细看起。
最后他一脸懵逼如狗的放下了手中的书,不得不承认一个让他崩溃的事实。
享誉开封的藏玉楼里,这本疑似隐士高人著作的书籍——其实,就是一本话本。
第十九章 阅读理解
荀游心有不甘,那本书拿起又放下, 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抱着书去询问价格。
这本书的纸墨都是从未闻名的绝品, 荀游本以为要寸纸寸金, 谁料到当家的只收三贯钱,比他往日里买的书还要便宜些许。荀游付了钱便离开了藏玉楼, 步伐踌躇,时不时回头看一看当家是不是人老眼花记不住价格了。
回到家,荀游从怀里取出那本书, 不甘心地坐下来细细品阅, 期望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传世之理, 治国之道。
荀娴听说兄长回来后一直呆在书房,暗想兄长许是这几天准备科举而有些紧张, 便去膳房取了一盏清茶, 准备给兄长送去。谁料扣门半天, 书房内都没有回应, 荀娴担忧兄长别是累坏了,便悄悄推开了门扉, 谁料这一眼, 却忍不住轻呀出声。
“兄长, 你怎么也在看这本书呢?”荀娴有些紧张地看着自家兄长严肃的神情, 心想别是最近在她们这些闺阁女子间悄悄流传的话本居然被他人知晓了。虽说扶苏的故事大气磅礴, 无关风月,但是她们心知肚明的事情,外人可不知晓呢。
“小娴, 你也在看这本书?”荀游这才回过神来,恢复了以往温润如玉的尔雅之态,但是此时此刻,面对自己向来疼惜的妹妹,荀游也无比认真肃穆地道,“兄长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这本书,原以为是毫无意义的话本故事,没想到其中大有玄机啊!”
“啊……啊?是吗?”荀娴见兄长并无责怪之意,便也稍稍放下心来,然而仔细回想书中的内容,却并没有看出什么玄机命理。最初拿到这本书她也只是偷偷的看,到底女儿家心思纤细,为那书中的巾帼红颜哭湿了枕巾,为那昭家透纸而出的赤胆忠心而心醉神迷。如今细细回想起来,心中仍然隐隐觉得羡慕不已,那个傲雪寒霜不让须眉的巾帼红颜,一生是怎样的潇洒肆意?
荀娴正思考着,却听兄长朝她招招手,指着书里的一段话肃容道:“你看这里,倘若不细看真是容易让人错失金玉,兄长也是反复品读之后才勉强看出这位大儒隐藏在故事之后的深意。书里看似是在描写塞外的风雪冰寒刺骨,实际上是在暗示这个国家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因为王者失道,宦官乱政,从一开始,看似战无不胜的昭家铁骑其实就是一场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悲剧!”
“而全篇看似是在讲述昭知松的故事,实际上是将昭知松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这个国家的一线生机。”荀游强自压抑着内心澎湃汹涌的情绪,振奋地道,“你看看前面的昭家祖训,这些看似没头没脑的规章训诫实际上是杜绝了结党营私、功高震主、军心失衡和文武勾结等疑虑,既约束和杜绝了昭家子弟造反的可能性,也安了君王的心,让昭家成为君主手中最锋利的武器!”
“如书中所言的那般,世间只闻百年书香世家,何曾听说过百年武将世家?说到底,掌兵权掌天下,一切不过是帝心难安!但是这位大儒竟然能写出这样杜绝一切后患的规章训诫,并隐晦地将之融入到话本的故事里。寻常人只会感慨昭家的卫国之心,唯有有心人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这定然是这位大儒是在借昭家的故事隐喻自己!展现自己的才学和治国之道!暗示自己有能力如昭知松一般成为国家的一线生机!”
“是、是这样吗?!”荀娴简直惊呆的,但是她极其信任兄长,也非常钦佩他的才学,自己读不出来的东西,兄长定然能看出来的。倘若当真如此,那这位大儒真是了不起的人才!居然能剑走偏锋,用寻常人看不起的话本撑起自己的治国理念!
“没错,还有这一段,和这一段——来,小娴啊,兄长为你细细道来,这定然是怀才不遇的高人藏匿于心的一片报国之志啊!” ↑返回顶部↑
木舒的逻辑仍然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看到手中的书籍只单纯觉得美丽,却并不知道这样的书在古代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反正木舒除了写文的时候会大脑运转飞快以外,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基本上是不愿意动脑的。对她来说,别去思考那么多就不会烦恼那么多,人生在世,活得简单一些也并非坏事。但是系统也万万没想到,自家宿主居然真的写完书就抛之脑后万事不管了。
荀游乃是宋国准备科举的考生之一,他家境富裕,学识也好,是以对于这一次的科举也算是成竹在胸。在宋国,他的书画也算是小有名气,虽然名气比不上那位在大明皇朝颇具盛名的六如公子李寻欢,但是在文人圈子里他的名声比李寻欢更好。
毕竟,李寻欢虽然身负“父子三探花”的美名,但是他不仅是半个江湖人,风流不羁之名更是流传甚远。
且在那个侠以武犯禁的明国里,当官实在是太辛苦了,连皇宫都成了明国那群无礼的江湖人来去自如的地方呢。
这一日他闲来生趣,听说开封府有一座闻名遐迩的藏玉楼,非贤人雅士不得入内,里头的书画和藏书都是开封一绝,便起了兴头要去一观。反正距离科考还有些许时日,若是能在此之前结识几位才学之士,岂非快事一件?
他虽说不是狂妄自大,但是自幼在书香世家成长,居移气养移体,寻常字画已经难以入他之眼,走在这藏玉楼中,也难免有几分意兴阑珊。他手持书卷,目光轻飘飘地在书架上扫过,没有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孤本,却忽而被一抹艳丽的红色吸引住了目光。
那是一幅……女子的,画像?
许是被这一抹艳色所吸引,他抬手从书架上取下这一本书,映入眼帘的便是一身劲装轻甲,挺拔如松的背影。
荀游的面上滑过一抹惊艳之色,他从未见过这样的画作,时下的文人墨客总是讲究世间万物重于神而非形,这幅画作却反行其道,将每一个细节刻画得细致入微,这样过于繁琐的描绘本是会使画作带上匠气,但是不知道为何,这幅画却完美地展露出女子的风华绝代。
凌如苍雪,劲若青松,可谓是形神具备,父母赐予的皮囊,自身的铮铮傲骨,无处不美。
这是……哪一位厌恶尘嚣,才高八斗的隐士高人的画作吗?
荀游几乎是怀着激动而虔诚地心翻开那一本书的,在他的想象里,这或许就是一本才学之士毕生的杰作。
然而——他翻了翻,又翻了翻,最后不敢置信地从头细细看起。
最后他一脸懵逼如狗的放下了手中的书,不得不承认一个让他崩溃的事实。
享誉开封的藏玉楼里,这本疑似隐士高人著作的书籍——其实,就是一本话本。
第十九章 阅读理解
荀游心有不甘,那本书拿起又放下, 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抱着书去询问价格。
这本书的纸墨都是从未闻名的绝品, 荀游本以为要寸纸寸金, 谁料到当家的只收三贯钱,比他往日里买的书还要便宜些许。荀游付了钱便离开了藏玉楼, 步伐踌躇,时不时回头看一看当家是不是人老眼花记不住价格了。
回到家,荀游从怀里取出那本书, 不甘心地坐下来细细品阅, 期望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传世之理, 治国之道。
荀娴听说兄长回来后一直呆在书房,暗想兄长许是这几天准备科举而有些紧张, 便去膳房取了一盏清茶, 准备给兄长送去。谁料扣门半天, 书房内都没有回应, 荀娴担忧兄长别是累坏了,便悄悄推开了门扉, 谁料这一眼, 却忍不住轻呀出声。
“兄长, 你怎么也在看这本书呢?”荀娴有些紧张地看着自家兄长严肃的神情, 心想别是最近在她们这些闺阁女子间悄悄流传的话本居然被他人知晓了。虽说扶苏的故事大气磅礴, 无关风月,但是她们心知肚明的事情,外人可不知晓呢。
“小娴, 你也在看这本书?”荀游这才回过神来,恢复了以往温润如玉的尔雅之态,但是此时此刻,面对自己向来疼惜的妹妹,荀游也无比认真肃穆地道,“兄长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这本书,原以为是毫无意义的话本故事,没想到其中大有玄机啊!”
“啊……啊?是吗?”荀娴见兄长并无责怪之意,便也稍稍放下心来,然而仔细回想书中的内容,却并没有看出什么玄机命理。最初拿到这本书她也只是偷偷的看,到底女儿家心思纤细,为那书中的巾帼红颜哭湿了枕巾,为那昭家透纸而出的赤胆忠心而心醉神迷。如今细细回想起来,心中仍然隐隐觉得羡慕不已,那个傲雪寒霜不让须眉的巾帼红颜,一生是怎样的潇洒肆意?
荀娴正思考着,却听兄长朝她招招手,指着书里的一段话肃容道:“你看这里,倘若不细看真是容易让人错失金玉,兄长也是反复品读之后才勉强看出这位大儒隐藏在故事之后的深意。书里看似是在描写塞外的风雪冰寒刺骨,实际上是在暗示这个国家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因为王者失道,宦官乱政,从一开始,看似战无不胜的昭家铁骑其实就是一场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悲剧!”
“而全篇看似是在讲述昭知松的故事,实际上是将昭知松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这个国家的一线生机。”荀游强自压抑着内心澎湃汹涌的情绪,振奋地道,“你看看前面的昭家祖训,这些看似没头没脑的规章训诫实际上是杜绝了结党营私、功高震主、军心失衡和文武勾结等疑虑,既约束和杜绝了昭家子弟造反的可能性,也安了君王的心,让昭家成为君主手中最锋利的武器!”
“如书中所言的那般,世间只闻百年书香世家,何曾听说过百年武将世家?说到底,掌兵权掌天下,一切不过是帝心难安!但是这位大儒竟然能写出这样杜绝一切后患的规章训诫,并隐晦地将之融入到话本的故事里。寻常人只会感慨昭家的卫国之心,唯有有心人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这定然是这位大儒是在借昭家的故事隐喻自己!展现自己的才学和治国之道!暗示自己有能力如昭知松一般成为国家的一线生机!”
“是、是这样吗?!”荀娴简直惊呆的,但是她极其信任兄长,也非常钦佩他的才学,自己读不出来的东西,兄长定然能看出来的。倘若当真如此,那这位大儒真是了不起的人才!居然能剑走偏锋,用寻常人看不起的话本撑起自己的治国理念!
“没错,还有这一段,和这一段——来,小娴啊,兄长为你细细道来,这定然是怀才不遇的高人藏匿于心的一片报国之志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