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倒转乾坤易.十(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臣楼辉见过圣人。」
  「臣沉燮见过圣人。」
  「两位卿家请起……曹允,看座。」
  这二人俱为萧琰的心腹重臣,是故二人才刚双双躬身长拜而下,帝王叫起看座的吩咐便已紧接着响了起来。
  曹允于此早有准备,当即让外边候着的小黄门取了几案并坐垫于殿中安放。却到一切布置停当,君臣三人才分别落座,然后一如既往地屏退了一眾间杂人等,只留了曹允在内伺候。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楼辉并沉燮才大大方方地将目光投向了正巧位于二人中间的那本奏摺。
  「圣人看来是被气得很了。」
  沉燮说是幕臣,实则与萧琰有半师之谊,某些话由他说来自然要少上几分忌讳:「可是思动了?」
  「先生知我。」
  萧琰微微苦笑,垂落的长睫藏住了凌锐凤眸中一闪而逝的恨意,却仍掩不住眸底浓沉的阴翳。
  瞧着如此,饶是楼辉与沉燮心中早有准备,亦不由胸口一跳……两人颇有默契地对望了眼,随即换成楼辉一声轻咳、试探着开口问:
  「可否让臣等一观大将军所奏?」
  「嗯。」
  萧琰淡淡应过,随即抬了抬手,示意曹允将地板上的奏摺呈给两位心腹重臣看看。
  高如松行事为人如何,整个大昭朝廷就没有不知道的;至于皇嗣案的内情,二人得帝王信重若斯──楼辉还是元后楼氏之父、皇二子萧宸的外祖──自也是一清二楚的。可饶是如此,轮流看完那本萧琰恨不得直接烧了的奏摺后,沉燮仍不由给高如松肆无忌惮的猖狂态度吃了一惊;更有切身之感的楼辉更是额角一跳、胸口一滞,忍不住张口怒斥道:
  「竖子欺人太甚!」
  「的确,也无怪圣人气愤若此了。」
  沉燮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神色却是定静如前,紧接着又轻飘飘地反问了句:「却不知圣人意欲何如?」
  「……朕恨不能将其千刀万剐。」
  「恨不能,便还是不能。」
  知道帝王虽心中恨极,却因仍顾及着家国社稷而未有衝动之举,沉燮虽不如何意外,但还是稍稍松了口气,劝道:
  「二殿下之事虽教人遗憾,可高如松会有此举,也是其已将眼目重心移往承嗣之事的明证。长此以往,圣人只需按计逐步收拢镇北军,同时蒐罗证据静待时机,自然能兵不血刃地断其臂膀、彻底解决高氏之祸。」
  =============简体============
  高如松也确实被萧琰的饵钓了住。
  镇北军或许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也的确有能力给朝廷带来极大的麻烦;但要说仅仅凭着这支军队就能实现他的野心,就是高如松再怎么骄矜狂妄、自高自大,也知道这种事顶多存在于他的妄想当中。
  他是个识时务也懂得判断情势的人,所以才会意识到战局转变后主动联系朝廷表达归附之意,而不是像先前那样继续坐山观虎斗。因为他很清楚,就算朝廷和北雁真的打到两败俱伤、当时仍在北雁势力范围之内的他也没有太多发展壮大的机会──北雁军队尚且补给困难,更何况是偷偷摸摸地暗中收拢势力的「镇北军」?两相权衡之下,归附朝廷无疑对他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这才有了后来的镇北、卫平二军南北夹击、共逐北雁之事。
  可纵使在威胁利诱之下逼得朝廷认可了他在康平之乱中拥兵自重的举动、也在乱平后利用萧琰顾全大局不愿再兴兵祸的心理保住了手中的军权,高如松的「成就」和「前景」仍旧十分有限。
  镇北军,顾名思义自然是镇守在北疆的。以北疆的水土,一年能有一获就要谢天谢地了;更何况大昭的军制并非屯田,高如松虽能以军权迫得邻近郡县的地方官向他低头,于粮食一项也依旧不能自给,只能仰仗朝廷拨粮、或是私下派人到南方购粮了。
  购粮需要钱,养兵更需要钱;尤其是高如松这种拥兵自重的,更需得花大力气收买手下的将领,才能让底下的人心甘情愿地跟着他。而高如松来钱的方式基本有二,一是以「北雁袭边」为由向朝廷索要大笔军费;二则是暗中同北雁走私互市、再派人到南方销货买粮。
  可这两种做法却都有着相当大的风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