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只要冯道的死讯一旦公之于众,再结合中书省暴乱,然后御林军清场,最后大批官员入狱。
  所有人都会猜测,冯道是被百里无忌逼死的,甚至很可能赐毒酒一杯,更或者是直接杀死,推说是自尽。
  反正这个黑锅百里无忌不背也得背,可背了还得安抚一概人等。
  这就是政治。
  徐世铭没有回答,只是将冯道的信从袖中取出,呈递给百里无忌。
  这就出乎冯道死前的预料了,这信本就是冯道给徐世铭的,他以为不管徐世铭如何忠诚于百里无忌,但这种与自身利益切身相关的事情上,徐世铭会与自己同一立场,这信如果给百里无忌看了,那等于将冯道给“卖”了。
  信中其实述说的只有两件事,一是请徐世铭劝说百里无忌册封自己为瀛王,追谥文懿;二是让徐世铭令卢小翠游说高蓉蓉,为段佛音进宫说项。
  这两件事只要落在百里无忌眼里,那后果就是冯道的一切安排从此不攻而破。
  冯道该死。
  冯道就是冯道,他成不了徐世铭。
  冯道之所以不如徐世铭,因为他分不清楚哪个该做,哪个连碰都不能碰。
  徐世铭很明白,纵然自己居功至伟,有明国大臣谁都无法比拟的丰功伟绩,纵然自己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满,纵然自己有着可以光明正大、名正言顺的利益诉求,但,这如果离开了百里无忌,那么所有一切都将烟消云散。
  就算功劳再大,那也是在明国朝廷之中,如果百里无忌不在了,明国不在了,徐世铭还是徐世铭么?
  徐世铭有着自知之明,他虽然在政治、内政上有一手,但在军事上,只是略有涉及,这个时代,掌控不了军队而手掌控重权,除了攀附上一颗象百里无忌这样的大树,否则等于自寻死路。
  就算有徐守仁帮自己,可其在新军中的威望甚至不及丁思觐,根本无法掌控全军。更何况,徐守仁虽然是自己的义子,可却是一直陪伴百里无忌长大。真要做出抉择时,徐世铭相信,徐守仁必会站在百里无忌这一边。
  徐世铭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将冯道的信呈交给百里无忌。
  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立场。
  一切尽在不言中。(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