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亲征(2 / 3)
建兴帝的脸色终于变了,忠顺王已经是亲王了,还要怎么封?
要不要朕退位让贤,将皇位让给他?
“延嘉,看来你说的不错,朕的确是需要早做预防了。”
最后朝廷加封了忠顺王勇毅亲王的爵位,忠顺王成了大周朝第一个拥有双亲王衔的亲王,声势大涨,许多大臣都打着等忠顺王回京就投靠的主意。
建兴帝本就位置不稳,面对忠顺王如此声势,能不忌惮?
“延嘉,你说,朕要怎么做,才能挽回颓势来?”
俞颢沉思俄顷,“不如,陛下御驾亲征吧?”
御驾亲征?!
作为一个比贾宝玉好不了多少,同样长于妇人之手的君王,俞颢的这个建议,着实让建兴帝吓了一跳。
“什么?俞爱卿,你居然要朕御驾亲征?!”
俞颢对于建兴帝的惊骇无动于衷,他提醒建兴帝,“陛下,忠顺王跟您是一样的,也没去过军营,可是他不是一样收复了江南。而东北不比江南富庶,更不经打。”
其实他说错了,江南人富庶,重享受,身体素质比东北人差多了。他鼓动建兴帝去打东北的怀王,无异于自寻死路。
只不过文人出身的俞颢,是怎么也想不到两地人的区别,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人,往往比生活在富庶区的人战斗意志更强,身体素质更好。
他只能通过人数,武器装备来进行比较,觉得建兴帝若能御驾亲征,是稳赢的局面。
而且这样也可以让建兴帝的声望大涨,一举把龙椅坐稳。
况且,有傅家军做助力,去打匆匆逃亡到东北的怀王,压根儿他就没想过会输。
没见就忠顺王那样不利的开局,人家不是一样赢了江南的甄应嘉。
而怀王本就是匆忙去接受北静王府的势力,这些时日,只怕连手下都还未收拢归心呢。
“陛下,时机是稍纵即逝,不然的话,等怀王收拢了人心,咱们再要想建功立业,那可就事倍功半了。”
建兴帝也是可怜,摊上个贪恋权栈誓不放权的太上皇,这皇位坐得来是摇摇欲坠,堂堂的皇帝,还不得不去和作为臣子的王兄争功劳。
……
俞颢本以为只是他与建兴帝密议,不可能传出去。奈何韩磾的监视手段就不是他们能想的,几乎是与他们同步,韩磾拿到了他们商议的内容。
黛玉捂住脸,叹息,“难怪人家说盛极必衰,这儒家文化,看样子的确是已经走到尽头了。”
她历练的时候,就曾看到有些激进分子要求废除儒学,说儒学宣扬的思想已经是腐朽了,就只知道内斗,完全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
当时她还觉得那些人太过偏激,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现在看来,这儒学,的确是需要变革了。
韩磾笑道:“大周是儒学一家独大,其实也不需要那么麻烦,只需要引进外来的文化与它分庭抗礼就行了。”
黛玉眸光一闪,想起了在炎华与大夏历练的时候,二者被儒学祸祸到最后灭国的经历,以及大家最后讨论的救国之路。
主要是,大家对于这期间浪费了的三四百年时间痛心疾首。有这几百年,能让国家强盛到什么程度?
绝对稳居世界第一大国啊,还用得着后来受那么多气,在各大国夹缝里过日子么?
黛玉对此是痛心疾首,绝对不想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也经历同样的阵痛。 ↑返回顶部↑
要不要朕退位让贤,将皇位让给他?
“延嘉,看来你说的不错,朕的确是需要早做预防了。”
最后朝廷加封了忠顺王勇毅亲王的爵位,忠顺王成了大周朝第一个拥有双亲王衔的亲王,声势大涨,许多大臣都打着等忠顺王回京就投靠的主意。
建兴帝本就位置不稳,面对忠顺王如此声势,能不忌惮?
“延嘉,你说,朕要怎么做,才能挽回颓势来?”
俞颢沉思俄顷,“不如,陛下御驾亲征吧?”
御驾亲征?!
作为一个比贾宝玉好不了多少,同样长于妇人之手的君王,俞颢的这个建议,着实让建兴帝吓了一跳。
“什么?俞爱卿,你居然要朕御驾亲征?!”
俞颢对于建兴帝的惊骇无动于衷,他提醒建兴帝,“陛下,忠顺王跟您是一样的,也没去过军营,可是他不是一样收复了江南。而东北不比江南富庶,更不经打。”
其实他说错了,江南人富庶,重享受,身体素质比东北人差多了。他鼓动建兴帝去打东北的怀王,无异于自寻死路。
只不过文人出身的俞颢,是怎么也想不到两地人的区别,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人,往往比生活在富庶区的人战斗意志更强,身体素质更好。
他只能通过人数,武器装备来进行比较,觉得建兴帝若能御驾亲征,是稳赢的局面。
而且这样也可以让建兴帝的声望大涨,一举把龙椅坐稳。
况且,有傅家军做助力,去打匆匆逃亡到东北的怀王,压根儿他就没想过会输。
没见就忠顺王那样不利的开局,人家不是一样赢了江南的甄应嘉。
而怀王本就是匆忙去接受北静王府的势力,这些时日,只怕连手下都还未收拢归心呢。
“陛下,时机是稍纵即逝,不然的话,等怀王收拢了人心,咱们再要想建功立业,那可就事倍功半了。”
建兴帝也是可怜,摊上个贪恋权栈誓不放权的太上皇,这皇位坐得来是摇摇欲坠,堂堂的皇帝,还不得不去和作为臣子的王兄争功劳。
……
俞颢本以为只是他与建兴帝密议,不可能传出去。奈何韩磾的监视手段就不是他们能想的,几乎是与他们同步,韩磾拿到了他们商议的内容。
黛玉捂住脸,叹息,“难怪人家说盛极必衰,这儒家文化,看样子的确是已经走到尽头了。”
她历练的时候,就曾看到有些激进分子要求废除儒学,说儒学宣扬的思想已经是腐朽了,就只知道内斗,完全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
当时她还觉得那些人太过偏激,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现在看来,这儒学,的确是需要变革了。
韩磾笑道:“大周是儒学一家独大,其实也不需要那么麻烦,只需要引进外来的文化与它分庭抗礼就行了。”
黛玉眸光一闪,想起了在炎华与大夏历练的时候,二者被儒学祸祸到最后灭国的经历,以及大家最后讨论的救国之路。
主要是,大家对于这期间浪费了的三四百年时间痛心疾首。有这几百年,能让国家强盛到什么程度?
绝对稳居世界第一大国啊,还用得着后来受那么多气,在各大国夹缝里过日子么?
黛玉对此是痛心疾首,绝对不想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也经历同样的阵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