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41)(4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方兰不敢独自前来,更不敢对那位如父亲般威严慈祥的老人说:
  柏辉声去世了。
  钟应稍稍想象那个画面,都觉得他们即将面临一场大战。
  他们步履沉重的走入大堂,前台秘书礼貌微笑。
  请问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
  我们约了荣誉会长贺缘声。
  樊成云来这里许多次,自然清楚他们的流程,请你告诉贺先生,我们是樊成云和方兰。
  秘书专业又迅速,拨通了办公室电话。
  樊成云看了看心神不宁的方兰,转身叮嘱钟应。
  小应,你在这里等我们。不要走太远。
  这场会面如此郑重,钟应乖乖听话。
  他站在大堂,目送师父和方兰走到尽头的那间办公室,
  华人互助会的办公地,悬挂着无数的照片、荣誉证书。
  钟应没法安然坐着等候,他站在大堂,仰望那些中文、英文的表彰,也在仰望一群心系中国文物的美国华人。
  大堂的旁边,有一间宽敞开放的陈列室。
  钟应好奇的走进去,顺着墙上标注时间、年代,找到了民国时候的华人互助会纪事。
  那是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交错的年代,陈列着那时候华人互助会所做的一切。
  他们原本是帮助美国华人解决生活、工作问题的协会,一直热心奔走在帮助同胞的道路上。
  钟应见到一位孙会长,协助解决华工问题,获得了华工感谢。
  又见到一位许会长,组织爱国华人华侨为抗日战争募捐,慷慨陈词。
  即使身在大洋彼岸,他们依然时刻关注着前线惨烈的战火,仍不希望自己的祖国遭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钟应心中感慨万千,脚步稍稍挪动,便见到1943年,时任会长的贺诚与遗音雅社音乐家们的亲切合影。
  这是师父讲述过的照片,也是楚书铭、郑婉清、楚芝雅带着乐器,安然离开的证据。
  照片上的贤伉俪,已经寻回了他们珍视的木兰琵琶。
  而他们旁边,站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男人。
  那是入乡随俗的冯元庆先生。
  他穿着时髦的西装,打着领带,笑容灿烂,意气风发。
  冯元庆改变的是是着装,钟应却觉得他的笑意和遗音雅社的黑白照片,一模一样。
  与生俱来的优雅,充满了寻回编钟的信心。
  时隔多年,钟应的视线仔细端详他,心中唏嘘不已。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