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38)(4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再往里面,是几封保留至今的竖式书信。
  钟应抽出信纸,翻开便见到了遒劲有力的毛笔字
  致吾卿卿:杨柳垂垂风袅袅,不若相携赏春去?
  这封楚书铭写给郑婉清的家书,满是闲聊,应当是郑婉清小心收藏,不舍得丢掉的重要信件。
  钟应将它好好放在一边,继续翻看,发现了几封郑婉清收件的中德双语信封。
  寄信人的字迹粗犷洒脱,钟应格外陌生。
  他困惑的拆开,发现这是郑家兄长给郑婉清寄去的书信。
  五妹:世事难料,你无事便好。惊闻你们留奥始末,已酌请领事协助,盼能寻到妹夫踪迹。
  五妹:楚家亦无消息,妹夫吉人天相,必定无事,你与芝雅早日归来要紧。
  五妹:奥国邮轮往来多年,为何不归?
  每一封信,都间隔了几个月甚至几年,足够知道当初跨国通讯的困难。
  可字里行间,满是郑家兄长对妹妹一家的担心关怀。
  时至今日,钟应也只能从这几封回信,去推测当时的情况。
  楚书铭和郑婉清乘坐的归国邮轮,中途因邮轮故障,换乘了远洋货轮。
  那艘从美国前往中国的邮轮,迟了两个月才辗转回到中国,而那艘远洋货轮却留在了奥地利,再也无法离开遭遇了德国封锁的国度。
  异国他乡,语言不通。
  楚书铭、郑婉清遇到了好心的奥地利人收留和帮助,依然没有办法离开。
  1943年,民国早已撤回了驻奥大使、领事,整个奥地利笼罩在战争与屠杀的血色之中。
  即使他们保持沉默,也因为特殊的黑发黑眼,遭到难以想象的盘问与刁难。
  他将这些书信拿给樊成云,师父也是阵阵叹息。
  楚家还存着几个远房亲戚,郑家却是一个人都不在了。
  樊成云看了看郑家兄长最后的信件,视线落在邮戳时间,这恐怕也是他们家发出的最后询问。
  七十六年时间,战争动荡,足够两个大家族分崩离析、销声匿迹。
  樊成云也无比理解,为什么郑婉清失去了国内的联络,更加坚定的留了下来。
  因为,楚书铭不在中国,他就在这里。
  照片中年轻优雅的旗袍女人,独自一人抚养女儿。
  她学习德语,外出打工,偶尔教授中文、音乐的空隙,在奥地利写下了厚厚一摞汉乐府琵琶曲拾遗。
  楚慕理得整整齐齐的《木兰辞》《芳树曲》《乌生》,比遗音雅社最初的研究资料,多了几分郑婉清后期的思考。
  她清秀笔迹写道木兰灼灼,忠孝两全,为《木兰辞》新录了一段琵琶谱。
  又于《芳树曲》的二十谱字旁,留下感慨:芳树日月,勿愁勿妒勿怅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