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3)(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想要这样的调子。
  厉劲秋坐在沙发上,轻轻哼出了一段曲调,模仿了一下古琴给他的印象。
  钟应盘膝坐在他身边,听完笑着点了点头,修长手指随之悬空勾挑轮猱,很是配合。
  厉劲秋看不懂古琴的指法,但他脑海里有了音乐,就能感受得到琴弦颤动的美妙音调。
  钟应果然是一个天才,听着他这五音不全的演示,也能弹奏出曲子来,实在是太棒了。
  厉劲秋根本忘记昨晚的自己,如何嫌弃虚空弹琴的行为艺术,此时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儿懂陶渊明了。
  素琴无音,弹者有意,寄情于琴,铿锵恣意。
  那些回响在他脑海里的旋律,在钟应手指精准的弹奏下,响彻了这间华丽的牢房,带给他生命的音乐又回来了。
  厉劲秋心里的焦躁、烦闷,都在那双手的认真按弦、挑弦之中,渐渐消散。
  钟应总有许多办法,让他安静的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一曲奏毕,钟应静静感受着刚才即兴发挥的旋律。
  每一个音调、每一次转音,都记录在了他的心中,只是不知道厉劲秋到时候听了实际演奏,会不会喜欢。
  然而,厉劲秋不在乎。
  只要《金色钟声》不再是给无耻者的祝贺,变成什么肃杀、凶残的旋律,都正和他意。
  于是,他们在客厅一个人示意,一个人弹奏地修改《金色钟声》,渐渐将独奏乐器的部分改成了截然不同的旋律。
  厉劲秋非常满意这样的变动,他无比期待温柔的降B大调管弦乐,出人意料的与C小调的悲伤黑暗来场混战。
  《金色钟声》变成了他想要的样子,厉劲秋反复确认之后,问道:华彩部分你准备怎么弹?
  他虽然喜欢钟应的即兴演奏,但他认为,之前的枯木逢春肯定不适合新的钟声。
  确实不适合
  钟应略微思考,说道:我可以即兴发挥,但有一首曲子,是我一直练习、也一直想在雅韵上重奏的。
  什么?厉劲秋来了兴致,充满好奇。
  钟应坐在沙发上,手指慢慢敲击沙发皮面,沈先生为抗战义演募捐的时候,弹奏的《战城南》。
  厉劲秋不懂汉乐府,可他听了这首曲名,不由自主升起一种肃穆的情绪。
  也许是因为沈先生为抗战义演的热血,也许是因为诗篇名字自带金戈铁马的杀气。
  他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谨慎的问:这是一首什么曲子?
  是一首为在战场上的阵亡将士而作,描述战争悲惨凄苦的哀悼诗。
  钟应念诵着《战城南》,厉劲秋安静的听。
  古时候的诗句、意象与现代诗歌习惯大相径庭,厉劲秋听得十分痛苦,又隐约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
  幸好,钟应看出了厉劲秋的茫然,解释道:这诗描写了死人开口说话,请求乌鸦吃了自己的腐肉替自己哭嚎的场景。原诗仍是没有绕开古时候的忠君爱国,可沈先生重谱之后,变为了他对前线战事的一腔悲愤。
  日本人发起的是不义之战,我们打的是保家卫国之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