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山 第11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果都城一旦迁去北方,南方一派要损失的失去的东西太多太多,而且谁也不愿意远离权利中心,是时必然是北方一派官员的崛起。
  至于另外一个原因,还是与肃王有关。
  肃王并不是当今皇后所生,其母不过是个北方某边关一个总兵家的女儿。当然出身如何,对宫里的女人来说其实并不重要,但对皇子来说却分外重要。因为历来都有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规矩,非中宫所出皇子,是没有继承大统的机会。
  恰恰当今有皇后,皇后也有所出,正是肃王的兄长,也就是前太子。
  若是前太子是个能人也就罢,偏偏他身体病弱,行事作风也十分中庸,并不亮眼。若是肃王是个庸人也就罢,大不了成年后封藩前往封地,过自己的逍遥日子。
  偏偏肃王不是,他文韬武略,战功赫赫,成年后就一直驻守在边关,也就是他的封地上,替大晋抵御外敌。这些年下来,他所立的战功哪怕换做普通人,都能达到无可封赏的地步。
  若是前太子没有英年早逝也就罢,偏偏他又早亡,虽留下个皇太孙,可当今圣上年岁已经不小,早已不是当年雄才伟略的那个皇帝,年纪和身体都制约了他的雄心壮志。
  面对强势年轻又手握北方兵权的儿子,当父亲的难道不会有顾虑?真能按照原定计划迁都去北方?
  所以即使北方的都城早已修好,当今却没有开口迁都,甚至在朝廷官员大量反对之下,有拖延搁置之意。
  这只是前世顾玉汝作为一个妇孺之身,所看出的问题症结,其实其中症结不仅仅如此。
  话题回到之前,也许当时顾玉汝看不懂,事后又怎么看不出齐永宁的举家北迁,并不只是表面躲避寇乱这么简单的原因?
  据顾玉汝后来所知,当时肃王逃往北方造反称帝,不是完全没有准备,他带走了朝中一大批北方的官员。
  这其中就有齐永宁当时的座师,也是礼部侍郎李显耀。而李显耀在去了北方朝廷后,很快升了六部之一的工部尚书,并入了内阁。
  而齐家这边,明面上似乎只有定波齐家举家北迁,顾玉汝也一直这么以为的,还是事后很多年,她见齐永宁私下还跟明州齐家有所往来,她才知道原来齐家并没有跟明州齐家断了联系,他们只是提前就有准备,把鸡蛋放进了两个篮子里。
  前世顾玉汝不过是个妇孺,她对所谓朝政、大局大势都所知有限,可光她知道的这些,随便说出去一星半点,就足够引起大乱。
  所以她还是琢磨着,想了又想,才告诉了薄春山只字片语,可仅仅这只字片语就足够薄春山震惊了。
  “你说朝廷会发生动乱?”
  顾玉汝点点头。
  她会冒着被薄春山拆穿的机会说出这些话,就是想着动乱在即,多知道一点,说不定就能多帮他一点。
  其实方才薄春山在门前所说的半头话,顾玉汝又怎可能没听到。
  薄春山在心绪复杂之际,她的心情也十分复杂。
  她一直觉得薄春山能走到这个地步,都是因为她,很大一部分都是她撺掇的。可若是不提前预知即将发生的一切,是时候真若是城破,又会发生什么事?
  前世她没死,薄春山也没死,可这一生发生了这么多事,命运被篡改如此之多,会不会影响后来的命运,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所以她愧疚又矛盾,忐忑又不得不说。
  屋里陷入一片寂静。
  “不对!”薄春山突然道,“明明我们是在说春闱,为何你会提到这么多,什么迁都、圣上、肃王?上次你也说过这些,难道说你梦里觉得定波城破和这些事有关系?”
  .
  顾玉汝脸色一僵,她所期望发生的却又害怕发生的这一幕终于出现了。
  是的,前世顾玉汝就有所猜测,这些猜测仅仅是她通过前世一些细枝末节,乃至是一些小道流言,她所猜测到的,这种事没人敢往外说,知道的人也讳莫如深。
  可一切都太巧合了,她也是事情过去很多年,为了拼凑当时大概情况才发现的端倪。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