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内应 (上)(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十四章 内应 (上)
  数日后,几个消息在长崎港不胫而走,有的称明朝商人已受到小西行长摄津守的召见,有的称朝长家的大小姐,近期要下嫁给一名出海镀金的明国才俊。还有的说,明国商队即将大举赶赴长崎,而最早来的那几条船,其实是明国派来试探日本诚意的官员,他们将全权负责对外贸易事宜。
  这些事情虚虚实实,令人难辨真假,不过,小西行长的手谕,日本人的态度,以及陆续驶来的明国商船,可做不得假。于是乎,不分国籍,所有聪明的商人,都迅速行动起来。一时间,无数名刺、礼物、宴请函,像雪片一样飞向李彤等人所在的沙船。某个来自大食的商人,甚至还送来了几名姿色妖娆的舞伎。只可惜,他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注定收不到好效果。舞姬很快就被“李有德”以无功不受禄为名,礼貌的退了回去。他想要购买的明国货物,价格一如昨日坚挺。
  绝大部分的消息,自然都是李彤叫人散播出去的。他已看得明明白白,自己越是谨小慎微,反倒越容易惹人怀疑。干脆就放开手脚,利用小西行长的手令狐假虎威一番,把来自大明的商贩们,尽可能聚拢在自己旗下,然后再利用商贩们手头庞大的货物资源,倒逼任何人不敢对沙船轻举妄动。
  事实证明,这个计策相当有效。非但来自大明的商人,自动拿李彤当做了会首。其他各国商贩,为了直接从大明海商手里拿货,而不是再被日本中间商盘剥一道,也纷纷向他示好。而随着大明议和使者即将抵达长崎的消息传开,在日本其他港口的大明走私船只,也纷纷向长崎靠拢,准备抢在和约签署的第一时间,洗白身份,然后将满载货物的船只堂堂正正驶回故国。
  这些走私商贩抵达长崎之后,习惯性地就想找乡党打探消息。而最先到达长崎的林、马、孙、范、陶几位,早就因为利益的关系,跟“李有德”结成了同盟。于是乎,新来的海商所打听到的消息,几乎全是李彤最想让他们听到的。主动向以“李有德”为会首的临时商会靠拢,也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而临时商会的会首“李有德”,表现得也如林、马、孙、范、陶几位前辈描述的一样仗义。非但不收新靠拢者任何“抽水”,反而带着他的好兄弟“张发财”,“刘宝贵”,热情地替大伙排忧解难 。有些原本需要花费些时间,付出一些贿赂才能办好的事情,由他们三个其中之一出马,每次都能做到事半功倍。让新来者在享受了便利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了三位后起之秀在大村氏那边的丰厚人脉。
  当然,也有一些谨慎的海商,对“李有德”,“张发财”和“刘宝贵”的身份,多少产生一丝怀疑。毕竟,大明和日本之间的走私,不是近一年两年之内才有的事情。从前大伙从没听说过这三个后起之秀,而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赶着大明和日本之间海上贸易要重开的时候,这哥三个赶来了,还一举成了所有人的首领,实在有些过于凑巧。
  但是,当疑问被试探着说出口,立刻遭到了许多人的大声反驳。“怀疑个屁,你也不看看自己是怎么到海上的?”
  “当然是人家消息灵通,靠山够硬,没见小西行长和大村喜前,都在主动关照他们么?”
  “他们名字古怪 ,咱们中间,谁又用的是真名?”
  “除了那些福建佬外,从南到北,谁家的货船和水手,的确是自己家的?”
  ……
  质疑声,迅速被吞没。发出质疑的人,则不得不红着脸承认,自己先前想得太多。原因无他,大明的海上走私生意,虽然官府每次都指责是刁民故意不尊朝廷法度所为,事实上,绝大部分,甚至说九成九的走私船,都与刁民没一文钱的关系!
  眼下除了福建沿海,有些走私船背后的东家是海盗之外,其余随便一艘走私船拉出来,背后站的都是一个庞大的士绅家族 。而九成九的走私海商,都是某个士绅家族的旁支子弟 。
  他们通过为家族赚取巨额走私利润,获得家族对自己的认可和对自己后代的扶持。而家族则拿这些利润来培养一批“清白”读书种子”,源源不断进入官场,为整个家族的所有人遮风挡雨。
  推己及人,“李有德”,“张发财”和“刘宝贵”哥仨的突然出现,并且迅速混得风生水起,就非常好解释了。三人背后的家族中,必然有大人物站在高处 。站得高,看得自然就远,有关大明和日本即将达成最终和议的消息,当然也能抢先一步知道。
  至于小西行长和大村氏为何对三人如此照顾,当然也出自同一理由。要知道,大村氏是长崎港的主人,而小西行长家则是日本数一数二的药材贩子。大明和日本恢复海贸之后,同样会有日本国的商船启程前往大明。届时,小西氏和大村氏对“李有德”,“张发财”和“刘宝贵”三个照顾了多少,他们家的船队,在大明就会得到多少回报!
  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让商贩们更愿意相信“李有德”,“张发财”和“刘宝贵”三人,那就是,这三个人虽然年青,做事却极为大气,并且手段高明。根本不像某些海商那样锱铢必较。不该占的他们三个从来都不占,而只要大伙肯按照他们的办法去做,赚头往往立刻就能增加一到两成,效果还是几乎立竿见影。
  商贩们可以怀疑任何事情,唯独不会怀疑真金白银。最初试探性地跟“李有德”等人合作几次,都稳赚不赔之后,大伙自己就主动说服了自己。性甘情愿,成为了商会的一员。
  因为短时间内抵达长崎的大明海船太多,货物难免出现了挤压。这时候 ,“李有德”又展示出了他极为高明的手笔。通过劝说,他们阻止了有人压价放货。而是把同样的货物,都集中到一起,暂时存放于临时从大村家借来的仓库之中。待将接近二十艘船上面的生丝、纱绫、瓷器、茶叶、香料、乃至字画古玩,都汇拢归仓之后,又广发英雄帖,邀请各国商人前来洽谈。
  统一定价,大宗出货,利润远高于大伙主动压价自相残杀,出货速度也远远高于零敲碎打。一时间,所有大明商贩都心服口服。而长崎港的大小官员,则对此次大张旗鼓的交易,一致保持了沉默。原因无他,李彤通过张维善,跟朝长幸照和高野山弘所代表的大村家,早就订立好了盟约,非但一部分货物会优先供给他们,而卖给其他商人的货物,也可以让大村氏抽成,前提是,对方要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大村家拿了白花花的银子,自然嘴短。此外,大村氏仅仅是长崎港的主人,又不是整个日本和全世界的主人。从日本其他各地赶来的商船,以及世界其他各地赶来的商船,跟长崎当地商贩有着天然的竞争关系。他们进货的价格越高,对长崎当地商贩的威胁越小,大村氏才不会选择舍己为人。
  当然,如果能将大明商人的货物全都吃下,再转手倒卖,才最符合长崎当地商人和大村氏的利益。然而,长崎虽然是大村喜前的属地,其主人的实力却太弱,根本无法跟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等人相提并论。牵连长崎商人的实力,也无法与日本其他强藩派出的商团抗衡。李有德的做法,让他们避开了对自己不利的竞争,稳稳赚到一笔高额利润,同时,因这事跟他们没有关系,是明国海商的选择,那些强藩的商团的怒火也发泄不到他们头上。他们就乐得选择不去冒险吃独食,退求其次。
  平衡了各方利益之后,一切都进展的格外顺利,只用了不到三天的功夫,仓库里囤积的各种货物,就出手了一大半儿。剩下的一小半儿虽然还需要一些时间,却已经不耽误大伙的行程。毕竟谁都不会空船返回大明 ,一边卖货,一边从长崎及各地商贩手里大宗购买在明国能卖出高价的物资,才是海商们的首选。
  这一日,李彤刚刚送走几个买了大量红茶,欢天喜地的干丝腊人。嘴里不由自主哼起了秦淮小曲儿。因为他与这几人签订了一个秘密协议,对方的货款,一大半儿付现银,另外一小半儿,则用佛郎机炮,炮弹和鸟铳来交换,送往藏在三十里外私港的那艘缴获来的中型盖伦。(注1:干丝蜡人,即西班牙人,明代称葡萄牙人为佛郎机夷,西班牙为干丝蜡夷。彼时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短暂合并,但两国百姓,通常不认为彼此是同胞。)
  如此,佛郎机船(盖伦)的最后一个短板,也即将被补齐。凭借一艘沙船,一艘佛郎机船,他在外海已经有了部分自保之力。而长崎港的武备,却主要集中在那三座炮台上。将来万一大伙的身份暴露 ,只要沙船在被岸炮击沉之前能冲出港口,就有很大的机会跟佛郎机船汇合到一处,互相支援,且战且退。
  “如果那些干丝蜡夷,能卖给我几艘大型盖伦船就好了。哪怕是二手的,也好过沙船许多!” 与后世某个辫子朝代不同,大明的士绅百姓,早就知道,大明东西,并非样样都是天下第一。所以解决了舰炮和炮弹的供应,李彤自然而然地,就又打起了购买海船的主意。
  也不像在浙江那边,造一艘大船动辄花费十数万两白银。盖伦船的造价,远低于大明本土。然而,此物的试航性,灵活性,吃水量,却都远超过沙船,甚至比眼下大明最好的福船 ,也强出不止一筹。(注2:见于史书上郑成功与荷兰人海战。郑氏船队不占任何优势,完全靠数量和弟兄们的英勇才锁定了胜局。)
  如果将来大明与日本再战,想要切断日本到釜山的航线,用沙船肯定比不上用中型盖伦。如果那时大明水师手里有几艘大型盖伦,就能让倭寇的船只连逃命的机会都剩不下。偏偏听那些干丝蜡商人吹嘘,他们好像在吕宋那边,就能买到现成的二手大盖伦。当然,也可能是他们抢来的赃物 ,但这年头很多海商原本就会兼职做海盗,李彤又怎么会在船只的来路上较真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