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死神镰刀(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至于退到城区里的梵军,因为缺乏重武器,也就无法对城外的陆战队构成威胁。
  结果就是,到10月底,决定在这边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时候,先头部队才着手在巴尔梅尔的南郊修建野战机场。
  要说的话,也就是受此影响,才得花5天时间进行战场遮断打击。
  在巴尔梅尔南郊的野战机场投入使用之后,强攻巴尔梅尔的作战行动正式开始。
  主角依然是战术航空队,不过换成了以专用攻击机为主的前线航空兵。
  严格说来,在帝国空军并不存在“前线航空兵”的说法。
  帝国空军由陆军航空兵演变而来,最初就只有两个兵种,战略航空兵与战术航空兵。在波伊战争之后,也就是在第三次军事变革之前,才成立了支援航空兵,而且这个编制体系一直保持到现在。
  至于所谓的“前线航空兵”其实是编在战术航空兵名下。
  更加重要的是,帝国空军并不是很重视前线航空兵,或者说没有把前线航空兵当成主要作战力量看待。
  道理也很简单,按照帝国奉行的防御战略,前线航空兵的价值其实是微乎其微。
  不管是过去所奉行的大纵深理论,还是由新军事学说发展而来的空地联合作战,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都需要把主力部队部署在防线后方,而不是摆在防线前沿,航空兵就更加如此了。
  显然,主导进攻的一方,才更加的依靠前线航空兵,即在进攻行动中,需要前线航空兵为突击的装甲部队开路。
  不过,并不是说帝国空军不重视、不需要专门的前线攻击机。
  关键还有,帝国空军对专用攻击机的性能有更高的要求。
  简单的说,就是需要拥有更远的航程,即便部署在后方机场,也能为前沿作战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只是,这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帝国空军主导研制的前线攻击机,在新历131年就已经立项,折腾十几年之后,才在不久前投产。
  这就是已经在大陆战场大展雄风的“攻-9”。
  严格说来,“攻-9”是纯正的前线攻击机,在各个方面跟西陆集团与纽兰共和国研制的同类型攻击机相差不大,有明确的任务针对性,比如都以反装甲为主,而且特别强调低空飞行性能与生存能力。
  显然,在技术限制之下,帝国空军也只能降低部分性能指标。
  此外,“攻-9A”根本算不上先进。因为没有配备激光照射器,所以“攻-9A”无法单独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就算是外挂激光指示吊舱,也需要2架配合,即1架投弹,另外1架用指示吊舱照射目标。
  要说的话,在设计阶段,帝国空军就没想过要让前线攻击机使用精确制导弹药。
  道理也很简单,“攻-9”的主要武器其实是装在机首的40毫米6管加特林机炮,甚至可以说,整架攻击机就是围绕这门带上弹药总重超过2吨,比1辆小型卡车都还要大一圈的机炮设计的。
  用设计师的话来说,这架攻击机就是一门飞行的机关炮!
  按帝国空军的设想,只是依靠这门机关炮,加上携带的上千发穿甲弹,“攻-9”出动一个架次就能摧毁相当于一个装甲营的20多辆主战坦克,因此就算没有其他的武器,攻击能力都不容小觑。
  关键还有,设计“攻-9”的时候,精确制导弹药还十分金贵,轮不到“刨地”的前线攻击机使用。
  所幸的是,在波沙湾战争爆发后,帝国空军立即就做出调整。
  “攻-9B”的最大改进之处,也就是增加了激光照射器与配套的火控设备,能使用包括激光制导炸弹在内的各种战术类精确制导弹药,还通过使用并联复合挂架,大幅度提高了携带弹药的数量。
  通常,“攻-9B”能够挂载12枚500千克级炸弹、或20枚250千克级炸弹、或8枚短程空地导弹,加上上千发40毫米炮弹,出动1个架次就能摧毁30到50个地面目标,这相当于1个完整编制的装甲连的全部主战装备。
  这个打击能力,超过了当今所有的前线攻击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