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试爆(上)(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煜一笑,并不正面回答,摆出一副若有思索的状态,将那日忽悠马希甲的那套说辞又搬了出来“节帅的绰号可曾记得?”
  “边和……”魏虞候打仗勇猛,但日常有两缺。
  第一缺心眼,第二嘴上缺个把门的,两厢一加,顿时又脱口而出……
  “是了,须知arhat有移山填海之力,节帅虽然尚未尽全功,但已然有小成,只是他有好生之德,故而密藏不示人,仆自幼学佛,颇有心得,并蒙节帅青眼有加,得授此法”
  “怎么还又外国话啊?”所有人都在默默吐槽。
  但出于自尊心的趋势,又不好直接发问。
  张祖德和李欣收是科举出身,自命学问精深,儒释道耶无所不通,虽然对着安定王称臣,但文人的臭毛病发作起来,那就是天王老子也没自己有文化,故而张不开口。
  三个虞候也识字,但心思已经飞到“移山填海”上去了,觉得节帅这有这门手艺的话,今后在他老人家麾下打仗可是要省力的多。
  最后……
  “请教大王这arhat是何意?”冯正德小心翼翼的问道。
  “这是梵文,阿罗汉之意,本王自幼学佛,倒是念惯了……”李煜不紧不慢的解释道,顺便给众人提个醒,自己精研佛学可不是随便吹牛逼的。
  他精通造谣,知道越是在小细节处越是要逼真,这样的谣言才有足够的可信度。
  另外在任何年代,说话的时候嘴里扯几句洋文,都能起到提升b格,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倒不是说崇洋媚外,而是人的固然心思,同样鸡汤,从父母嘴里说出来,总是不如从营销号笔端洒出来更让人信服。
  人是奇怪的动物,很多时候,会陷入神秘主义的怪圈,对距离越远越无法了解的人或事却抱着莫名的信任。
  当然诸如那种“我们需要cash”“或者这是本地的local公司”之流的傻缺说法不在此类。
  “原来如此”!
  众人点头不已。
  现在李煜对造谣大法的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谓瞎话张嘴就来,还说的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人不信。
  这不,雄武军最近士气大振,总觉得自己就算对上天威军也能打一打,而不是以前那样看到对方就有点腿肚子转筋。
  原因便是武昌城中李煜让俞签和郭刚德二人到处放风讲故事,诸如伪汉境内虎鞭价值百金,太医到处搜罗,刘承祐大婚多年没有子嗣,却整天和杨邠、史弘肇、冯道三个须发皆白半老头或者老头混在一起,莫不是三树梨花就海棠?!
  现在华夏还没养成视**为大风雅的习惯,国人说话一点都不遵循lgbt的政治正确,一时间刘承祐的名声在南唐坏到了极点,而且还有着不断向四周扩散的趋势。
  起码江宁、成都、长沙的书店中屡屡出现的各种记载着刘承祐个人隐私的笔记,卖得如火如荼就很能说明问题。
  眼看大多数面色露思索之色,少数几个机灵的已经开始眨眼睛,仿佛觉得自己摸到了重大机密的边缘。
  李煜又加了把火
  “可曾记得朗州城外的青山,被崩去一块?”
  这样一来,大家神情一变。
  一次那可以说是运气好,但连着两次,那就是有人为因素了。
  这两件超自然事件,让这些雄武军将士印象极其深刻。
  这些事情,可是日后吹嘘的极好材料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