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章 上朝(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不是。”杜锦宁还没回答,吴证就把话抢了去,“没看吴某前段时间也没时间上朝吗?今儿个跟杜大人一块儿站在这里,自然是早稻收割完了。”
  “高产水稻”四个字一出,大家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那边去了,再没人去琢磨杜锦宁上朝的事。
  “杜大人,你那五百亩田地,一共收割了多少石稻谷?”
  “四千石。”杜锦宁道。数目一会儿就要上报,没什么不能说的。
  大家都惊呼出声。
  “晚稻能扩大面积种植么?”有人问道。
  “时间赶不上,只能明天春天才能扩大了。”杜锦宁把昨天跟贵妇们解释的理由又说了一遍。
  大家甚是可惜。正想问她如何才能拿到稻种,就听太监高喝一声,赵晤从里面走了出来。大家赶紧噤了声。
  大家行了礼后,太监高高的嗓子又响起:“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他的声音还没落下,赵晤抬手止住了准备出列的大臣,看向杜锦宁:“杜爱卿,高产水稻的产量可出来了?”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可见他对此事的重视。
  杜锦宁赶紧出列:“湿稻谷在除去水份重量后,平圴亩产八石。五百亩田地共产稻谷四千石。”
  大殿里顿时一片吸气声。
  饶是原先就知道亩产八石,现在听到五百亩田地产粮四千石,大家仍然感觉十分震撼。
  赵晤尤嫌不够,问道:“四千石,这仅仅是早稻的产量吧?加上晚稻,这五百亩田地的粮食产量岂不是能达到八千石?”
  “如果风调雨顺,八千石想来没问题。”杜锦宁道。
  晚稻要比高稻产量要高,所以这个产量杜锦宁还是有把握的。
  果然,“八千石”三个字一出,大殿里又是一片吸气声。
  古代重桑农,皇帝都要装模作样去田里锄两下以示重视,官员们再不通庶务,也知道五百亩田地大概能产多少粮食。以一亩二石的产量算,双季稻,五百亩就是二千石粮食。
  现在,足足增加了四倍。
  想想那堆得跟小山似的粮食,每个官员都觉得,大宋恐怕再没有饿殍了。
  “天下无饥”,从古到今所有人的梦想竟然在他们所在的时代实现了,大家都振奋得不能自已。
  此前对杜锦宁一介女流站在这朝堂上、尤其还站在他们前面颇有微词的人,一个个都闭上了嘴,心悦诚服。
  杜锦宁没资格,谁有资格?
  农为国之本。粮食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盛世就不远了。谁能以一已之力,让一个时代成为盛世?盛唐时都没人敢说这话,杜锦宁却做到了!
  赵晤以为杜锦宁会马上上奏折将修路的提议说出来,却不想杜锦宁说完这句话,行了一礼,就退了回去。
  待有两个大臣议了其他事,鸿胪寺卿代曹鸿生上了远航顺利归来的折子后,杜锦宁才出列提出了修路的建议。
  开始大家还不以为然。谁都知道修路好,可修路要钱啊。但立碑和以工代赈的法子一出,大家看向杜锦宁的目光就变了。
  “臣觉得,以工代赈这法子,有百利而无一害,极为可行。臣赞成杜大人的提议。”吴证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杜大人此法甚是高明,臣觉得可行。”户部尚书陈大人立刻道。
  “臣附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