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九章 誓言之重(2 / 3)
“想当年,老子在军中的时候,杀人见血根本就是家常便饭,真鞑子兵老子都砍死过好几个呢,还怕个鸟毛的盗贼!”老独眼又拿出了当年悍勇之气,把眼一瞪说的很有气势:“真要是遇到了盗贼,老子就是第一个冲上去,你们再多带些刀叉棍棒,最好把家里的猎弓也带上,我就不信了,什么样的盗贼敢在老子的头上动土!”
毕竟曾经是南征北战的大旗军老兵,老独眼的悍勇之气果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终于让胆小怕事的“合伙人”们重拾信心。
就这样,在老独眼的鼓舞和带领之下,乡亲们组织成为一支小小的商队,带着几匹牲口,驮着在本地已不可能赚到钱的货物朝着西南方向进发了。
真正踏上这条商路之后,才发现最大的危险根本就不是传说的盗贼,而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没的虎豹豺狼和崎岖难行的道路。
若是遇到猛兽,大家就挺起刀枪棍棒大声吆喝几嗓子,总是能把那些野兽吓走。至于那无法通行的道路,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大家只能把货物卸下来,用人拉肩扛的方式把货物和牲口运送过去。
一路之上,山高水险,经历种种磨难,原本并不算很遥远的路程,竟然走了十一天。
翻过小巴山之后,已经来到了秦蜀交界地带,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些移民安置点。
这一带的移民安置地普遍偏小,而且极其零散,村落与村落之间,往往相隔着好几座大山,一来一回就要走好几天,一天之内能打来回的两个村落已经算是脸贴脸了。
事实证明,老独眼的选择是正确的,带来的那些货物很快就销售一空。“合伙人”们个个笑逐颜开,齐声称赞老独眼的“英明神武”
老独眼更是笑开了花,不仅仅只是在于终于把滞销的货物卖了出去,更重要的是出了胸中的一口恶气:终于挖了那些大型商号的墙角,从他们的手里把生意抢了过来。
川蜀和汉中以南是最主要的移民安置地带。因为这里曾经遭受过反反复复的战争,人口数量已经减少到了一个危险的程度,不得不进行移民来充实。而在移民的前几年当中,一定需要外界的补给和支援,要不然的话这些移民很难开展生产生活。而补给的路线最主要是沿着长江上游,毕竟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当中,大宗是货物严重依赖水面运输能力。
蜀中、渝中是最主要的补给方向,也是大型商号的“地盘”,至于远离小巴山一带的区域,因为运输条件的天然限制,根本无法及时补给,这就给了老独眼他们这些小商小贩们很大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利用自身规模小、灵活机动的优势,挖大型商号的墙角,在垄断范围之外找到赚钱的机会。
这条路太难走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型商号的商业触角才没有完全伸展到这里来,老独眼他们才有机会赚钱。
若是别人,把滞销的货物卖出去之后,肯定会欢天喜地的回家去。但是,老独眼毕竟是当过兵的,无论是眼界还是视野,都不是那些捏了一辈子老锄头的合伙人可以相提并论,他马上就意识到了这是一个机会:只要死死的抓住这条机会,就有可能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商路,可以天长日久的赚钱。
所以,他极力反对马上带着钱回家去,而是继续把生意做的更大。
老独眼决定,用刚刚到手的这些钱,采买当地的货物。
这一次,老独眼学了乖,打死也不弄那些犯法的禁运品了,而是专门采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销售的普通货物。
最典型的货物就是麻线和麻绳。
因为这一带盛产“细麻”,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成为麻线或者麻绳,再做精加工的话,就可以纺织成为麻布。而麻布则是可以行销天下的大路货,只不过这东西因为太普通了,所以价格相当透明,各地的麻制品价格几乎都是一样的,不存在赚钱价差的机会。要是想赚钱,唯一的办法就是压低进货的价格。
本地的汉人移民,都知道麻织品的价格,他们不愿意以更低的价格把麻织品卖给老独眼他们,而是囤积起来等着大型商号一年一次的收购。
只有那些旗人,才会答应用一个比较低廉的价格把麻制品卖给他们。这最主要还是因为旗人的税负更加沉重,不得不这么多。
所以,老独眼他们已经找到一个经验:专门找旗人做生意,收购他们手中的麻制品,无论是麻县还是麻绳,甚至是成品的麻布,只要他们愿意买,就可以一股脑的收过来。
现在的旗人,早已剪了辫子,从外表上来看,和汉人没有任何分别。但是老独眼却有一个窍门,一眼就能看出旗人村落和汉人村落的巨大区别。
虽然沿途的村落大多比较简陋,几乎全都是一些茅草房和少量的土坯房,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分别,但老独眼却可以分的非常清楚。
汉人村庄和旗人村庄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村庄的东边是不是有一座尖塔形建筑。
只要是有尖塔形建筑的,那就一定是旗人村庄,若是没有那就典型的汉人村落,这是老独眼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且屡试不爽。
不论村子的规模是大还是小,旗人的村落里边一定有一座这样的建筑。不管这个村落有多么贫穷,这座尖塔形建筑都必然修建的比任何人家的房屋都要壮美的多高大的多。
这是旗人村庄中的神庙,按照旗人的说法,这种神庙的正式名称应该叫做:曙光神庙。
神庙中供奉的不是佛祖菩萨或者是三清道祖,而是供奉着曙光之神阿布卡的画像。 ↑返回顶部↑
毕竟曾经是南征北战的大旗军老兵,老独眼的悍勇之气果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终于让胆小怕事的“合伙人”们重拾信心。
就这样,在老独眼的鼓舞和带领之下,乡亲们组织成为一支小小的商队,带着几匹牲口,驮着在本地已不可能赚到钱的货物朝着西南方向进发了。
真正踏上这条商路之后,才发现最大的危险根本就不是传说的盗贼,而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没的虎豹豺狼和崎岖难行的道路。
若是遇到猛兽,大家就挺起刀枪棍棒大声吆喝几嗓子,总是能把那些野兽吓走。至于那无法通行的道路,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大家只能把货物卸下来,用人拉肩扛的方式把货物和牲口运送过去。
一路之上,山高水险,经历种种磨难,原本并不算很遥远的路程,竟然走了十一天。
翻过小巴山之后,已经来到了秦蜀交界地带,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些移民安置点。
这一带的移民安置地普遍偏小,而且极其零散,村落与村落之间,往往相隔着好几座大山,一来一回就要走好几天,一天之内能打来回的两个村落已经算是脸贴脸了。
事实证明,老独眼的选择是正确的,带来的那些货物很快就销售一空。“合伙人”们个个笑逐颜开,齐声称赞老独眼的“英明神武”
老独眼更是笑开了花,不仅仅只是在于终于把滞销的货物卖了出去,更重要的是出了胸中的一口恶气:终于挖了那些大型商号的墙角,从他们的手里把生意抢了过来。
川蜀和汉中以南是最主要的移民安置地带。因为这里曾经遭受过反反复复的战争,人口数量已经减少到了一个危险的程度,不得不进行移民来充实。而在移民的前几年当中,一定需要外界的补给和支援,要不然的话这些移民很难开展生产生活。而补给的路线最主要是沿着长江上游,毕竟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当中,大宗是货物严重依赖水面运输能力。
蜀中、渝中是最主要的补给方向,也是大型商号的“地盘”,至于远离小巴山一带的区域,因为运输条件的天然限制,根本无法及时补给,这就给了老独眼他们这些小商小贩们很大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利用自身规模小、灵活机动的优势,挖大型商号的墙角,在垄断范围之外找到赚钱的机会。
这条路太难走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型商号的商业触角才没有完全伸展到这里来,老独眼他们才有机会赚钱。
若是别人,把滞销的货物卖出去之后,肯定会欢天喜地的回家去。但是,老独眼毕竟是当过兵的,无论是眼界还是视野,都不是那些捏了一辈子老锄头的合伙人可以相提并论,他马上就意识到了这是一个机会:只要死死的抓住这条机会,就有可能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商路,可以天长日久的赚钱。
所以,他极力反对马上带着钱回家去,而是继续把生意做的更大。
老独眼决定,用刚刚到手的这些钱,采买当地的货物。
这一次,老独眼学了乖,打死也不弄那些犯法的禁运品了,而是专门采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销售的普通货物。
最典型的货物就是麻线和麻绳。
因为这一带盛产“细麻”,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成为麻线或者麻绳,再做精加工的话,就可以纺织成为麻布。而麻布则是可以行销天下的大路货,只不过这东西因为太普通了,所以价格相当透明,各地的麻制品价格几乎都是一样的,不存在赚钱价差的机会。要是想赚钱,唯一的办法就是压低进货的价格。
本地的汉人移民,都知道麻织品的价格,他们不愿意以更低的价格把麻织品卖给老独眼他们,而是囤积起来等着大型商号一年一次的收购。
只有那些旗人,才会答应用一个比较低廉的价格把麻制品卖给他们。这最主要还是因为旗人的税负更加沉重,不得不这么多。
所以,老独眼他们已经找到一个经验:专门找旗人做生意,收购他们手中的麻制品,无论是麻县还是麻绳,甚至是成品的麻布,只要他们愿意买,就可以一股脑的收过来。
现在的旗人,早已剪了辫子,从外表上来看,和汉人没有任何分别。但是老独眼却有一个窍门,一眼就能看出旗人村落和汉人村落的巨大区别。
虽然沿途的村落大多比较简陋,几乎全都是一些茅草房和少量的土坯房,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分别,但老独眼却可以分的非常清楚。
汉人村庄和旗人村庄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村庄的东边是不是有一座尖塔形建筑。
只要是有尖塔形建筑的,那就一定是旗人村庄,若是没有那就典型的汉人村落,这是老独眼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且屡试不爽。
不论村子的规模是大还是小,旗人的村落里边一定有一座这样的建筑。不管这个村落有多么贫穷,这座尖塔形建筑都必然修建的比任何人家的房屋都要壮美的多高大的多。
这是旗人村庄中的神庙,按照旗人的说法,这种神庙的正式名称应该叫做:曙光神庙。
神庙中供奉的不是佛祖菩萨或者是三清道祖,而是供奉着曙光之神阿布卡的画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