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谪仙易手(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掌柜已经变卖了京城里头的产业,准备回到乡下老家去了,按说楚华文就应该很客套的说几句“珍重”“保重”之类的话语也就算了,但楚华文却没有说,而是反问了一句:
  “回到乡下老家之后,你以何为业呀?总不能再开办一个谪仙楼吧?那肯定是要蚀本钱的。”
  谪仙楼的消费水准不低,也就只能开办在繁华的城市。若是到了乡下……现如今的乡民们,能吃饱肚子保证温饱,家里再有些余粮就已经很不错了,怎么可能去到酒楼消费?
  只这一句话,就看出了楚华文和钱谦益的绝大区别:“收购”了谪仙楼之后,钱谦益马上就要李掌柜等人搬走了,至于他以后做什么根本就懒得过问。也就只有宅心仁厚的楚相公才会想到这个问题:你回到乡下老家之后以何为业?
  堂堂的尚书大人,还惦记着小民的生计问题,李掌柜感动的都要哭了:“楚相公仁心呐。小人已经想好了,回到乡下老家之后,就置办几张织机,雇佣几个帮工,以织锦为业,总是能够赚些钱的……”
  “置办织机雇人织锦?你一个开酒楼半辈子的人,去弄织造作坊,可得小心些呀。”楚华文说道:“据我所知,这江南的织造业比不得两浙那边,而且这生意也不怎么好做……”
  江南的织造业原本是一项很大的产业,号称天下第一,虽不敢说家家户户都有织机,那也是相当的繁盛。但是,这种情况到了复隆初年,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改变:江南的织造业在朝着两浙转移。
  说起这事儿,和潞王有着很大的关系:想当初潞王挖了朝廷的墙角,截断了朝廷和红毛人的贸易,自己去和红毛人做生意,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丝绸锦缎的出口业务。虽然这对朝廷财政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却带动了两浙织造业的发展。
  现如今的两浙早已经超越了江南,成为大明朝的织造业中心,并且和江南的“织造加工户们”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实吧,两浙和江南之间的织造行业竞争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大打价格战而已,把加工费压的很低,这个行业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了。
  倚仗庞大的规模和数量的技术工人,两浙那边的大型织造作坊还能赚到一些钱,江南这边的小型“加工户”们可就惨了……
  江南的织造行业,争不过两浙的同行们,这是事实。所以,楚华文才建议李掌柜更慎重一些,免得到时候亏了本钱。
  “楚相公说言极是,这个事情我是知道的,不过呢……还是可以做一做。”李掌柜很有信心的说道:“楚相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北边有了一种新式的织机,一天能织一丈二尺……”
  织造行业的重心从来就是在南方,但最新式的织造机器却出自北方,出自大旗庄,是军校装备部研究出来的。
  这种织机采用了全新的“套筒轴承”结构,俗称“两面机”,纺织效率提高了四倍,只用三天的时间就可以织一匹锦。
  效率的提高一定会转换成为实实在在的利润,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外行人,李掌柜之所以敢和两浙的同行们竞争,就是因为他还有一个秘密武器:雇佣女工。
  “乡下的大姑娘小媳妇多的是,她们的工钱很低……”
  乡下女子比不得城里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一直都是重要的劳动力,但女子的工钱却比男人低了很多。对于加工行业而言,廉价的劳动力本身就是利润的一部分了。
  在雇佣女工这个问题上,楚华文却不怎么上心,对于他这样的传统型儒生而言,女人天生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毕竟男主外女主内才是最传统的生活方式。不过呢,乡下女子若是能够通过劳作赚些银钱贴补家用,也不失为一桩好事。
  “既然李掌柜已经想好了,那我就不说什么了,先恭祝李掌柜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了……”
  “借楚相公的吉言。”
  就在李掌柜要起身告辞的时候,楚华文从荷包里摸出几粒银豆子塞给了他。
  “楚相公,你……你这是做甚?”
  “哈哈,李掌柜素知我的规矩,从来都不收什么人的礼物,今日完全就是看在你我相熟的面子上才收了你的砚台,这些银钱只当是礼尚往来好了……”
  楚华文不收礼,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虽然他今天收了李掌柜的砚台,却要付出些银子,其实就相当于的购买的的意思。
  李掌柜本就是来送礼的,而且还是送了一个赝品,怎么好拿楚相公的回礼呢?
  “小人知道楚相公两袖清风,说句大嘴的话,虽说楚相公是高官,这荷包里未必就有我宽裕呢,实在不敢收下相公的回礼……”
  “收下吧,总不能坏了我的规矩,你说是吧?”
  若是因为一方假的不能再假的砚台,就坏了楚相公的名声,确实不好。
  没奈何,李掌柜只能收下楚华文的“回礼”。
  谪仙楼的兴衰和楚华文这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如今的谪仙楼已经易手,似乎预示着某种命运的转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