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决战邯郸(十)(1 / 4)
一直亲临战场观战的秦王看出战态的严重性:
如果赵、魏会合,冲出包围圈而进入邯郸,哪怕只让他们休息一天,体力就能恢复到足以再战三天;
而且魏军凭借城池做依托,就有可能与赵国各地区的武装力量相联系。
邯郸不再是一座孤城,寡人再想破邯郸、擒信陵,势必更加困难。
自己前后动用五十万兵力,连围带攻近一年,每天的人力、物力消耗都很大。
长时间拖下去,秦的国力也难以承受。
让各国畏惧、屈服靠的是实力,实力被削弱,哪国也不是吃素的善人;
难免趁火打劫,从背后捅刀子,以报积存多年的仇冤。
不!绝不能让魏无忌进入邯郸!
而且出击的赵军也必定是邯郸城中仅余的精锐,如果全部消灭,邯郸就再也没有力量抵抗了!
打胜这一战,岂不就等于拿下邯郸?
所以必须,他也相信自己的力量,完全能够在日落前把他们彻底歼灭。
在秦王的严令下,王龁重新调整部署兵力,堵住了那些缺口,把冲进来的赵军也分割包围。
而且,由于秦王已经取消“活捉”信陵君的命令,便可以毫无顾忌的放开手脚。
对信陵君进行致命的打击。
王龁也非常清楚,当前的形势已决定了他与信陵君或是你死我活、或是同归于尽;
不打败信陵君,自己就是一输到底。
所以他也咬了牙:
哪怕三个拼他一个,把你拼光了我还剩一半儿,然后唾手取邯郸,不费吹灰之力。
大将军下定“拼命”的决心,就意味进入破釜沉舟、不顾一切的决战状态,战斗也就更为残酷。
对于秦军来说,军令如山,已不容他们再考虑利害得失。
赵军出城参战所造成的威胁,改变了战场的布局。
使秦王不得不重新考虑怎样加强对战场局势的控制。
所以他终于派出自己的一部分御林军前去督战。
这些“天璜贵胄”来到战场前线只传述了一条命令:
“临敌不前者斩!放走敌人者杀!”
从将官到士兵,对违令者他们都有权就地处决。
前面是“立功受奖”的利惑,后面是“不胜则斩”的催逼。
被夹在中间的秦军别无选择,更是拼命厮杀!
赵军的支援,从精神上对魏军起了很大的作用。 ↑返回顶部↑
如果赵、魏会合,冲出包围圈而进入邯郸,哪怕只让他们休息一天,体力就能恢复到足以再战三天;
而且魏军凭借城池做依托,就有可能与赵国各地区的武装力量相联系。
邯郸不再是一座孤城,寡人再想破邯郸、擒信陵,势必更加困难。
自己前后动用五十万兵力,连围带攻近一年,每天的人力、物力消耗都很大。
长时间拖下去,秦的国力也难以承受。
让各国畏惧、屈服靠的是实力,实力被削弱,哪国也不是吃素的善人;
难免趁火打劫,从背后捅刀子,以报积存多年的仇冤。
不!绝不能让魏无忌进入邯郸!
而且出击的赵军也必定是邯郸城中仅余的精锐,如果全部消灭,邯郸就再也没有力量抵抗了!
打胜这一战,岂不就等于拿下邯郸?
所以必须,他也相信自己的力量,完全能够在日落前把他们彻底歼灭。
在秦王的严令下,王龁重新调整部署兵力,堵住了那些缺口,把冲进来的赵军也分割包围。
而且,由于秦王已经取消“活捉”信陵君的命令,便可以毫无顾忌的放开手脚。
对信陵君进行致命的打击。
王龁也非常清楚,当前的形势已决定了他与信陵君或是你死我活、或是同归于尽;
不打败信陵君,自己就是一输到底。
所以他也咬了牙:
哪怕三个拼他一个,把你拼光了我还剩一半儿,然后唾手取邯郸,不费吹灰之力。
大将军下定“拼命”的决心,就意味进入破釜沉舟、不顾一切的决战状态,战斗也就更为残酷。
对于秦军来说,军令如山,已不容他们再考虑利害得失。
赵军出城参战所造成的威胁,改变了战场的布局。
使秦王不得不重新考虑怎样加强对战场局势的控制。
所以他终于派出自己的一部分御林军前去督战。
这些“天璜贵胄”来到战场前线只传述了一条命令:
“临敌不前者斩!放走敌人者杀!”
从将官到士兵,对违令者他们都有权就地处决。
前面是“立功受奖”的利惑,后面是“不胜则斩”的催逼。
被夹在中间的秦军别无选择,更是拼命厮杀!
赵军的支援,从精神上对魏军起了很大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