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决战邯郸(四)(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信陵君的最后一句虽略带讥讽,却没在言词上与王龁针锋相对,否则也是有失身份;
  却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在战争中各自的立场:
  你们是为了土地、功利,我们是为了保卫黎民百姓。
  也许都不怕死,但我们死后留得千秋义名。
  你们丢掉了性命,“功业”上也就随之烟消云散,还能剩下什么?
  两相对比,清浊自分。
  但王龁却也不必为本国的战争目的辩驳粉饰。
  两军主帅再次举手致意,礼毕、归列,也就意味着战斗开始!
  沉闷的鼓声,从缓慢逐渐变得急骤。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催动成千辆战车,催促几十万将士高声呐喊,挥舞刀枪,展开了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邯郸大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
  荆轲只数人赴难舍身刺秦王,尚且留下激昂壮烈的千古悲歌;
  这几十万人生死相搏的战场,又有谁用将士们的血肉,谱写出更为悲壮的一曲?
  战争本身就是人类间互相残杀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这个时代,武器种类繁多,形式复杂,日趋先进,可以把交战双方距离拉大;
  仅有少量人直接对峙,参战者甚至可以轻松地一按电钮,就能使千百万人遭受惨重打击而被毁灭;
  并且还听不到受害者的惨叫哀号……
  但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则是面对面的肉搏。
  一刀砍下去,受难者的鲜血往往一直喷溅到胜利者的满脸、全身。
  军人的征袍上,除了自己的血,就是敌人的血……
  出击的魏军,仍以朱亥的两万人为第一梯队。
  朱亥不是职业军人,从没在以前的战争中露过面;
  但从昨天下午那一战中,王龁已知道这个“无名之辈”相当厉害,不得忽视。
  为了胜得有把握,他动用了五万兵力由悍将桓齮率领,一字横展全线进击。
  两军相交后,又正面迎敌,两翼包抄,把魏军团团围住。
  朱亥为了保持自己的相对优势,以免被切割分开各个击破,则把部队改组成“锥阵”。
  “锥阵”就是呈前尖后阔的圆锥形:
  “锥尖”是战斗力最强的精锐,插入敌群,逢者必亡、猛打猛冲、所向披靡;
  “锥尾”则亦步亦趋、紧紧追随,以保护前锋的后方安全,两部分紧密结合,攻防兼备。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