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面包。”
  作者有话要说:  “后来,武汉变回了你熟悉的样子,两江穿三镇,热干面就要配蛋酒,龟山依旧等着游子归。后来,尽管你一切都记得,但你还是有勇气说,祝我们岁岁平安。”——歌曲《岁岁平安》
  第30章 酒种红豆面包
  一听见“面包”这词, 月牙儿便惊喜道:“西泰先生你会做面包?”
  西泰点点头:“我们那里的人,吃面包就像你们吃米饭一样。”
  “那你会不会做烤面包炉窑?”
  “会的。”
  一旁的唐可镂原来还想为两人引见呢,谁知这两人竟这样快就聊了起来, 说的还是什么“面包”。唔,听起来好像是一种吃食?
  唐可镂插话道:“你们说的面包是何物?”
  月牙儿笑着解释道:“一种西洋细点, 类似于咱们的包子馒头,但做法不一样。”
  面包一类的点心, 她很久之前就想做, 只是苦于没有烤面包的工具。本来嘛,在现代的时候, 都是用电烤炉烤面包,再不济也是用电饭煲做蛋糕,没听说谁家自己修了一个面包窑专门来烤面包的。
  月牙儿自然也不会修面包窑,于是只能作罢,将做面包的心压下去。
  可是如今竟然遇见一个会做面包窑的西洋人, 那真是来了瞌睡送枕头。
  唐可镂见状,叫家仆搬来几把椅子, 请两人坐下慢慢谈。
  原来月牙儿对于西泰为何出现在这里, 还有些疑问,一问才知道, 他来大明已经有十几年了。
  尽管西泰自称自己是“西方僧侣”,说自己是来自天竺的佛教徒。可月牙儿不信,西泰这张脸摆明了就是纯正欧洲人。她心里想,他应该是来华的传教士, 但怕官府不允许,所以才挂羊头卖狗肉说自己是“西方和尚”。
  三人落座之后,家仆又搬来一张桌儿,捧来一盒黑漆茶盒。茶盒里各分小格,摆着各种糕点,譬如松子桃仁糕、欢喜团之类的。
  月牙儿取了一块欢喜团,一边吃一边听西泰说着自己的来历。
  西泰说,自从他小时候看过《马可波罗游记》,他就想到东方来,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帝国”。几年前他搭乘一艘葡萄牙人的船从意大利来华,自澳门港登陆。原本依照大明例律,来华的西洋人只可在澳门活动。但西泰因为结识了一位知府朋友,得以在广东居住。
  “那你怎么会到了金陵呢?”月牙儿吃完一块松子桃仁糕,问道。
  “说来话长。”西泰叹了一口气,并不细说,只是说自己是陪一位官员来的。
  月牙儿虽好奇他的来历,但其实更关心面包窑炉,不住的问着细节。到最后,唐可镂索性抱来一卷纸,让他俩边画边说。
  能从澳门港一路到金陵,西泰的为人处世是没话的,只要月牙儿问到的关于面包窑炉的事,他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到最后甚至主动提出帮月牙儿修一个面包窑炉。
  于是正月十五,当徐婆一家人搬离杏花巷之后。月牙儿连家还没搬呢,就开始在小院里修面包窑炉了。
  这日絮因奉薛令姜之命,亲自到杏花巷来了一趟,看她的小吃店是什么模样。她先到了月牙儿家,发现没人在,便问一问在巷子里玩竹蜻蜓的孩童。孩童一指巷口的茶店:“在那里修什么‘面包窑炉’。”
  那是什么东西?
  絮因往杏花巷口走,才走了没几步,就闻到一阵香气。巷子里那两个玩竹蜻蜓的孩童也嗅见了,立刻将竹蜻蜓收进兜里,一道风似的往茶店跑,欢呼道:“面包要烤好啦!”
  越往前,香味越浓。还没等絮因走到茶店门口,只见四五个孩子已闻风而来,扒拉着小院的篱墙,探头探脑。一副饿了很久的模样。
  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这样香?絮因深吸一口香气,竟有些期待。
  一定是月牙儿又在鼓捣什么点心了吧!她想着,加快了步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