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月牙儿手上正忙着拿货,喊了鲁大妞一声。
  鲁大妞会意,两手插腰,扯着喉咙喊:“这是钱的事吗?这肉松小贝做起来麻烦得很,我们两个人,一日统共也只能做两担子!你一个人想买这么多,那后头的人怎么办?我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坏呢!你有钱,他们没钱吗?”
  排在后头的人深以为然,一个大汉附和道:“我家主人可是吴王府长吏!不比你有钱的多?装什么装?都照规矩来!”
  原本还有不甘心排队,打算倚势凌人的,一听了这话,也纷纷乖了。
  月牙儿和鲁大妞分别收钱、拿点心,恨不得变身为千手观音。
  最后一盒儿肉松小贝,正好卖给了方才那个替她们说话的汉子。月牙儿擦擦额上的汗,客气的问他:“敢问这位哥儿,你们是怎么知道我这小摊子的?”
  大汉接过那盒儿肉松小贝,爽快地解释道:“你不知道?江南士大夫都传遍了,说双虹楼老店檐下有个萧美人点心摊,卖的肉松小贝极为好吃?”
  萧美人点心摊是什么鬼?月牙儿疑惑道:“是怎么传出去的?”
  “听说是冬至雅集的时候,几个老先生吃得极为开心,还就这肉松小贝作文。其中有一位袁举人,都说全江南最会吃的就是他。他后来又去了几家雅集,不管那家宾主捧出来什么点心,袁举人都说‘差肉松小贝远矣。’”
  原来竟然是唐可镂给她带的货。月牙儿恍然大悟。
  连她都没有想到,在这个年代,文人的意见竟然有如此大的功效。这一股子“肉松小贝热”,自江南士大夫的笔杆子起,在十余日内传遍了整个金陵城。
  城东有一个许宅,因娘家无人,许太太便将她娘——李外婆接了回来,一处过日子。
  李外婆今年七十岁,牙齿还好,没掉完,就是耳朵不大好。这天,她隐隐约约听见外孙在哭,便问他怎么回事。
  外孙伏在桌上哭了一会,才抽抽搭搭的说了缘故。原来这几天儒生里流行吃一种叫“肉松小贝”的点心。还有同窗特意买回来,在书院里炫耀。
  他也想吃,就和他爹娘说了。爹同他说,要是这次文试他名列三甲,就给他买。
  外孙于是用功温书,还真考到了。他高高兴兴回来,拿了先生改的文章给爹瞧。可爹不认账,推说:“这么小一个点心,就要二钱银子!你不想着好好念书考功名,却整日好吃懒做!”
  外孙气不过,和他爹争执,结果挨了一巴掌。
  李外婆听了心疼:“别理他,外婆给你钱,你自去买。”
  “我哪有时间买呢?”外孙抹泪道:“听说那萧美人点心摊要一大早去排队,才买的着呢!”
  第二天是小寒节气,鸡都没叫呢,李外婆就爬起来了。她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小荷包,数了数里边的碎银子,拿上拐杖,颤颤巍巍出了门。
  从城东到城南,少说有几里路。李外婆走走停停,等她走到长乐街一带的时候,天已大亮。
  李外婆眼睛有些花,看东西模模糊糊的,她怕误了事,拉住一个路人问:“劳驾,请问萧美人点心摊怎么走?”
  路人回头一看是个老太太,语气柔和下来:“你再往右走十来步,瞧见一群人排着队,肯定没错。”
  李外婆依言前行,呵,人还真不少。她连忙排在了队伍末尾。
  不知等了多久,排在李外婆前头的人都散开了,嘴里嘟嘟囔囔的,似在生气。李外婆听不清,只茫然的往前走,她终于看了点心摊的影儿。
  两个小姑娘,一个鬓上戴了枝桃木簪,斯斯文文地同她说:“老人家,我们的点心已经卖完了,明日请早。”
  “听不清。我耳朵不好?请大声些。”
  在月牙儿身边,鲁大妞闻言皱了皱眉,这些天总有没买到点心发牢骚的人,她当即喝道:“卖完了!”
  李外婆这下听清了,手里紧紧捏住她的荷包,双唇嗫嚅:“卖完了?怎么就卖完了?”
  她哀求道:“姑娘,你行行好,卖我一个吧。我给我外孙买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