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八章 大会战前夕(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四大勇士除了拔野其他三个汉语水平都很有限,所以这番话柴荣是连说带比划。
  忽惕厉用结结巴巴的汉语问:“怎么才能试探出那个,虚实?”
  柴荣道笑:“自然是用进攻来试探!”
  ————————————
  他当日就将部队挪到整个大军阵的最前方,耶律安抟和郭漳那边也派了经历过上京战事的人来作向导,柴荣将其中两个府分散出去,天策唐军在改制之后,一府都改成一千人,两府共两千人,二十个百人队,以一个百人队率领大概一千人的部落军,成为一支一千多人的大队。
  柴荣又从两万部落军中。选出最强悍的九百人,另从孤儿军中抽出一百个火正、副队正作为这支人马的基层领导,共计千人,分为三营各三百余骑。分别由拔野之外的三大勇士率领,又从杨易处求得特许,用正规军的武器将这三个胡营武装起来,加上柴荣留于中央的两个府,共三千人——这便是原来左翼的核心战力了。
  柴荣不急不躁,以三千人为中央,二十个千人大队为两翼,拔野在后,骑兵纵横,缓缓挺进。他的三千中军集聚为一小块。二十个千人队却远远地分布出去,越是前进分布得越是广远,军马分布中央密集两翼疏薄,南北七十里,东西十余里。利用骑兵的机动力,将视野所及扩展到数百平方里的地区。
  契丹虽然清野,终究不可能将数百平方里弄得寸草不生,因此柴荣又吩咐:有水源便占据,有草地就牧马,敌来则退,呼应周围兵马组织起优势兵力再作反击。视敌人来势,敌有十骑,则组织五十骑反击,敌有百骑,则组织五百骑反击,敌有千骑。则由中军人马亲自反击。
  他自接得杨易帅令,一直到挺进至上京城附近,契丹都没有派出过千骑以上规模进行拦截,因此一路上虽有小波折,却基本没什么大障碍。五日后便军驻云门山。
  这一路柴荣虽未取得多少炫目的战绩,但不知不觉间却让天策唐军重新居于主动进攻的位置上了。
  ——————————
  杨易在后方听说之后,心为之一放,跟着又忍不住对丁寒山叹息道:“此子前途不可限量。郭威虎父,此子不负乃父威名!我安西众将,可不知有没有这般出色的后人了。”
  鹰扬军的一切运作早已上了轨道,杨易在今年开春之后身体也越发好了起来,这时亲率百骑,带了李膑、耶律阮、丁寒山,径到云门山来。
  柴荣听说杨易亲至,吓了一跳。
  杨易也不入营,让柴荣点了些人马,就随自己去踩踏观敌。
  唐军和辽军已有过一次大战,契丹防务的大体形势杨易已有了解,这时欺近前去,直接就看其中几个关键处——有一些细节,看手下呈上来的地图和比划描述,终究不如亲眼一看来得实切!
  上京城处于潢水流域,却不在潢水主河道的河畔,而是位于狼河河畔,那狼河是西北、东南走向,有时候是向南汇入潢水,有时候则是转而向东在沙漠中干涸,狼河又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支流白音河,上京城就位于白音河汇入狼河处。
  杨易绕到上京城正北偏东狼河上游处眺望,从这里一看,契丹的侧面尽收眼底。
  杨易回顾李膑道:“这是什么布局?”
  李膑双腿残废,平时坐车,但经过多年训练的他也能够骑马,只要有人把他扶上马去,他策马奔腾起来并不比健全的人差。
  这时综合各方面送上来的情报以及眼前局势,李膑说道:“这是锥行阵,又叫牡阵。就像一个锥子一样,从最前方的一点向左后、右后两翼延展,前锋如锥,锥尖就是上京城,上京城后面的军营沿着东北、西南布置,形成两翼——这是《孙膑兵法》所列十阵之一。契丹这个布置,和孙膑所记载的古法有所不同,可能是契丹人自己总结出来的阵法,但和锥行阵差相仿佛。”
  杨易点了点头,战争是一种普世
  艺术,汉民族祖先能想出来的作战方略,其它民族未必想不出来。
  李膑又道:“此阵前小后大、前尖如锥,则其最精锐的部队必在最前方——也就是上京城。而两翼亦必然是强军。古人云:尖不锐则不能突入,翼无锋则不能裂敌。前尖的作用是突破敌人,两翼的作用是割裂敌人。这本是骑兵战阵,曹操虎豹骑最喜此阵。但契丹用在此处,是示意将与我军一决!《孙膑兵法》十阵篇有云:锥行之阵者,所以决绝也!这一看就知道不是防守的阵势——可惜郭漳学问不够,他若有师庸将军的三分学养,就能看出契丹人的决绝之意,就不至于贸然入城了。”
  柴荣在旁边听着,眼看李膑只看了几眼,就点出契丹军事布局的来源、特点、强弱、意图,不由得大为佩服,同时心中默记。他天资过人,但毕竟年纪太小,知识储备不能和李膑同日而语。
  杨易又道:“此阵有何缺点。”
  李膑道:“最前方战争遭际最多,而后方两翼自保有余,却很难对前方进行救护——因这是进攻姿态的阵势,而不是防守姿态的阵势,不过以城为阵,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弥补这个缺陷。此外就是视野较差。两翼在后,难以远望,前锋尖小,只能关注于正前方中轴线以及中轴线左右各三十度左右的视野。在此之外就很难顾及了。柴荣如今的布置,却恰恰是对此阵势有所因应了。”
  张迈在改革军制之外,还引入了后世一些几何学的内容,以一个圆为三百六十度,切割出来,半圆为一百八十度,四分之一圆为六十度,正前方中轴线左右各三十度,就是正前方六十度视野。
  李膑回顾柴荣道:“你较先抵达,可是看破了这阵势了?”
  柴荣忙说道:“我哪里懂得这个,只是觉得这个地方的地势,似乎应该如此摆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