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5、最后的挣扎(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这种危急关头,司文正居然大放厥词鼓吹投降,顿时惹怒了小皇帝赵桓和所有主战大臣,被当廷斩首示众。
  以进士费文端为首的一班无耻文人,居然四处宣嚎,为司文正鸣冤叫屈:“文政所言,虽无理,不应弃市。”
  大宋君臣的指导思想,是“以打促和”,并不是要和女真鞑子殊死对抗,所以在抵抗、求和方面摇摆不定,从而导致悲剧发生。
  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的“议和使”就在城内,自然把这一切都看在眼中,同时也知道了最后的结局。
  无论是哪朝哪代,敌我双方的城池攻防战,除非守城的一方已经决意投降,绝对没有把敌人放进城内和谈的先例。
  即便要谈判,也是在城外某一个地方进行,就是为了让攻城的一方摸不清虚实。
  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几乎每天派遣“议和使”进城,分明就是公开的奸细,可是大宋君臣居然安之若素。
  大宋君臣自己做死,谁也救不了他们。
  既然已经彻底摸清大宋京城的底细,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终于决定毕其功于一役,发动了最后的猛攻。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日,完颜宗望第一次派出自己的精锐黑旗军,对陈桥门发起了决死冲击。
  仅仅一个回合,就有三个身背黑旗子的伍拾长登上城头。都统制王燮、姚友仲亲自率领数十骑迎击,才堪堪抵住这三人。
  太宰何栗听说陈桥门告急,亲自率领六七百人增援。没想到黑旗军对城上如雨的矢石视若无物,踏着前面刚倒下的尸体,发起第二次决死进攻。
  何栗心惊胆战之下转身后退,一面高呼“后面的人迎敌”,没想到他带过来的援军,早就一哄而散。
  不怕死的未必会死,怕死的就一定会死。这句话,放在任何时候都不会错,未战先溃不一定能够活命。
  “金兵隔岸发炮,一时间巨石如雨,中伤者数百人,自填陷马坑而死者百人,金人辄大笑。”(《靖康纪闻》)
  “金人焚南熏诸门。姚仲友死于乱兵,宦者黄经国赴火死,统制官何庆言、陈克礼、中书舍人高振力战,与其家人皆被害。秦元领保甲斩关遁,京城陷。卫士入都亭驿,执刘晏杀之。”(《靖康稗史》)
  局势糜烂到这步田地,女真鞑子的真实面目已经暴露无余,那就是彻底覆灭大宋朝廷。除非大宋君臣自愿降为奴隶,否则根本没有屈膝投降的余地。
  大宋君臣当然不想变成人家的奴隶,终于想起全国总动员,并且第一次发布了全民皆兵的动员令:
  “......虽上圣垂仁,犹欲按兵而讲好。然大臣仗义,岂能顾位以偷安?念万里之幅员,率四方之豪杰,乃父乃祖被圣神涵养之。惟孝惟忠,实臣子愿为之事。宜殚大节,图报上恩。......不拘逺近内外,许乡豪杰,迤相劝率,招集骁勇,不限数目,各自催排首领前来。”
  书中交代:汴梁城的外城百姓八十万,内城百姓四十万,皇城百姓二十万,合计一百四十万人,最开始的时候征调保甲军士(预备役)五十万人。
  加上正规军十多万,一共拥有七十万城防军。城墙上十步设一步长,十长设一统制,十统制设一主将,四面各有一名宗室弟子兼提举,同提举二员,使臣十人。(《靖康要录》)
  因为强制迁入城内的百姓暴动,朝廷居然因噎废食,下旨严禁百姓登城。本来有七十万人可用,最后变成了城防兵力空虚。
  现在终于想起全民皆兵,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文告虽然有了,可惜实在太迟了。
  即便城内百姓不用,如果当初张叔夜拿出一万军队交给刘韚,让他杀出重围号召天下群雄,事情可能还有可为。
  现在京城被敌人重重包围,全民皆兵的动员令,又如何能够传出去?
  该想的办法都想了,战局依然一边倒。
  刚提拔起来的太宰何栗,这几天真的吓得不轻,导致他的心神都有些恍惚。
  晕头转向之下,何栗猛然想起一件事来。于是飞快地赶回朝堂,找到同知枢密院事孙傅:“事急矣,只能用六甲神兵,以期力挽狂澜。”
  郭京的六甲神兵7777人已经招募完成,而且秘密训练了二十多天。
  金斧将军蒋宣,有万夫莫当之勇,是李宪留在城内的一枚棋子,本来有另外的任务。听说郭京组建六甲神兵,于是自告奋勇担任前军主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