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0、李宪的战略(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杨春突然压低声音:“我听说你要切断完颜宗望的归路,究竟是怎么想的?”
  李宪双眼突然冒出寒光:“老子要祸水西引!”
  “祸水西引?”奔雷剑杨春没有明白其中奥妙。
  “不错!”李宪冷哼一声,迭起三根手指头,第一次解释自己的战术方针。
  原来,对于如何拉开和女真鞑子的最后决战序幕,李宪已经秘密谋划了一年多时间。
  目前的现状不言而喻,敌强我弱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如何才能火中取栗,成为李宪必须正视的问题。
  要想和女真鞑子提前展开决战,李宪知道自己必须完成两件事:
  第一,必须彻底排除腐朽大宋的干扰。
  大宋君臣如果放在后世,全都是汪精卫之流,属于应该斩尽杀绝的对象。抓捕并秘密处死康王赵构,就是不想让心怀叵测的人利用,然后弄出一个苟安求和的小朝廷。
  李宪心知肚明,华夏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巨大战乱,都是因为有人拥立皇家子弟另立朝廷,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再发生。
  既然康王赵构都要秘密处死,太上皇赵佶、小皇帝赵桓、郓王赵楷等皇室主要成员,就更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肃王赵枢之外,赵家子弟必须全部灭亡。
  能怪李宪冷血吗?只能怪大宋君臣不可救药。
  要知道,一百三十多大臣在朝堂上争执不下,小皇帝赵桓被逼无奈,只能给每个人发笔发纸,来了一个后世采用的无记名投票。
  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愤慨的,主张死战到底的人,只有梅执礼、孙傅、吕好问、洪刍、秦桧、陈国材等三十六人。剩下的近百人全部要求议和,为此不惜割让所有土地,甚至同意废除赵家子弟,让朝廷改名换姓,包括不称“皇帝”。
  正是因为这一次无记名投票的结果,让秦桧看清了大宋朝的真实面目,也为他后来的政治取向奠定了基调。
  在国破家亡的最后关头,秦桧是极少数要求血战到底的人之一,对于腐朽的北宋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
  秦桧究竟是不是历史上的奸臣,或者说他为什么会变成主和派,成为大宋历史上最值得深思的遗留问题。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李宪认为用一座城池换来整个民族的安全,用百万人的耻辱让整个民族觉醒,虽然很残酷却值得。
  第二,要尽可能遏制女真鞑子的长处。
  河北平原,最适合骑兵的大兵团作战,也是女真鞑子最能发挥战斗力的地方。
  李宪的兵力有限,不可能在这片战场上集中二十几万骑兵,也就不可能在河北平原上和女真鞑子决战。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扬长避短,利用蔚州五县做磨心,逼迫女真鞑子按照自己的战略计划转圈子。
  居于这种认识,李宪才命令所有主力部队全力防御蔚州,同时制定了“祸水西引”的战略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部分,就是集中飞狐军的所有机动力量,横向占领河北北部的各大城镇,彻底切断完颜宗望的退路,让他的二十万大军变成一支孤军。
  这样一来,李宪就可以利用自己在汴梁城周边的布局,逼迫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从山西向北撤退。
  要想从河南撤退到云中大同府一线,骑兵能够发挥威力的地方就是山西盆地,也就是平阳府到太原府一线的狭长区域。
  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的两路大军汇合到一处,总兵力超过四十五万人,李宪没有能力一口吞下去。只能采用刮鱼鳞的方式,俗话叫做薅羊毛。
  李宪此前给光明右使刘不全一座粮仓,就是要让白莲教比历史上的战斗力更强大,能够在关键时刻极大地削弱女真鞑子的有生力量。
  至关重要的是,太原府因为并州城坚持九个月,大宋官军前后三次救援,已经把境内的粮草消耗一空。加上李宪命令王节、塔布野在平阳府境内坚壁清野,山西境内根本无法支撑四五十万大军的粮草。
  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合兵一处,兵力固然大幅增加,但是粮草就会变成巨大的负担,逼迫他们全力以赴向北撤退,从而保证黄河以南无战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