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6、李宪的准备(2 / 3)
汴梁城,是大宋最繁华的地方,制作地图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应有尽有,各种典籍和参考资料也能够从皇城偷出来,所以李宪才沉下心来做这件浩繁的工作。
武元春自从决定参加飞狐军,过去一段时间终于发挥巨大作用。
按照李宪提供的目录,武元春、韦冬宁联手出击,几乎把整个汴梁城大户人家的书房都光临过了,甚至连大宋皇室的龙图阁、资政殿、御书房都进去过三次。
两个多月时间一共画了十张地图,构成飞狐军一套完整的军事地图,李宪终于松了一口气。
按照二十一世纪的说法,这套地图就是一个数据库,不能拿出来使用,只能作为底图存在。
“凤儿,让金雕把这套图送回总司令部交给姜四娘,命令内卫女兵营用羊皮纸仿制十二套,作为总司令部的作战地图。告诉他们,人在图在,人亡图亡,绝对不能落到别人手里。”
军事地图送出去了,李宪也仅仅是松了一口气而已,短暂休息一天,然后又开始画图。这一次画图的过程很快,十四天时间就已经完成。
曹娥曹瑛认为自己公子终于可以休息的时候,结果李宪摇身一变,又开始当木匠。
原来,上一次在洛阳城北的邙山击杀萨守坚,得到了他的五明降鬼扇,对李宪的触动非常大。
他此前研究热兵器,走的是相对精细化路子,击发式后装滑膛炮,这是二十世纪的坦克装备。只能作为飞狐军杀手锏存在,却不能对外曝光,也就不能大面积推广。
看见五明降鬼扇的一瞬间,李宪就觉得自己钻进牛角尖了。
李宪弄出来的重狙,只能作为精确打击兵器。散弹枪,才是对付冷兵器时代集群冲锋的利器。
散弹枪是个书面名称,华夏老祖宗将那玩意儿叫做鸟枪,或者鸟铳。后世猎人用的就是那玩意儿,不仅能打野鸡和兔子,还能够打死虎豹豺狼。
促使李宪推敲鸟枪的根本原因,就是他突然想起来,元末明初就会出现原始火铳,进而发展为火炮。
就算鸟枪技术扩散开去,也不过是比故有历史提前两百年左右,不会有太大的破坏力。
人类最早的鸟铳,又叫做火绳枪。前装药,点火发射。
这种火绳枪,受环境、季节、气候影响极大,实际上没啥鸟用,还打不赢精锐的骑射队伍。
李宪肯定不会走这种失败的路子,他要弄出一款既不是最先进,也不是最落后的鸟枪,而是极为接近后世猎枪的东西。所以他首先确定了相应的技术要求:
第一,必须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不因环境、气候的变化,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第二,射程必须超过弓箭,而且必须比弓箭的发射速度快,这样才能挡住骑兵。
要想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前装药的原始方式,肯定直接被淘汰。
后装弹、点火发射、方便操作、方便携带,成为李宪研究的四个难点。
要想后装弹,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采用目前重狙的栓动闭锁结构,但很快就被李宪否定了。
栓动闭锁结构一旦流传出去,枪械制造技术就会被提前七百年,这是李宪不愿意看见的结果。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李宪终于找到一个变通的办法,那就是把现在的左轮手枪放大,想办法研制一款转轮式鸟枪,一次装弹可以连开五枪。
装弹结构确定以后,第二个致命环节就是子弹。
带锥形弹头的击发式枪弹技术,李宪只能自己使用,绝对不能流传出去。
李宪对于“雷明顿散弹”制作极为熟悉,但是他没有塑料作为散弹外壳。
经过一番推敲,李宪终于确定了最后的发射方式。
参照后世重炮的发射模式,把子弹分为火药包、子弹包两部分,全部采用防潮牛皮纸作为外包装。然后把两者连成一体,变成开历史倒车的“纸弹”,采用防水导火索点火发射。 ↑返回顶部↑
武元春自从决定参加飞狐军,过去一段时间终于发挥巨大作用。
按照李宪提供的目录,武元春、韦冬宁联手出击,几乎把整个汴梁城大户人家的书房都光临过了,甚至连大宋皇室的龙图阁、资政殿、御书房都进去过三次。
两个多月时间一共画了十张地图,构成飞狐军一套完整的军事地图,李宪终于松了一口气。
按照二十一世纪的说法,这套地图就是一个数据库,不能拿出来使用,只能作为底图存在。
“凤儿,让金雕把这套图送回总司令部交给姜四娘,命令内卫女兵营用羊皮纸仿制十二套,作为总司令部的作战地图。告诉他们,人在图在,人亡图亡,绝对不能落到别人手里。”
军事地图送出去了,李宪也仅仅是松了一口气而已,短暂休息一天,然后又开始画图。这一次画图的过程很快,十四天时间就已经完成。
曹娥曹瑛认为自己公子终于可以休息的时候,结果李宪摇身一变,又开始当木匠。
原来,上一次在洛阳城北的邙山击杀萨守坚,得到了他的五明降鬼扇,对李宪的触动非常大。
他此前研究热兵器,走的是相对精细化路子,击发式后装滑膛炮,这是二十世纪的坦克装备。只能作为飞狐军杀手锏存在,却不能对外曝光,也就不能大面积推广。
看见五明降鬼扇的一瞬间,李宪就觉得自己钻进牛角尖了。
李宪弄出来的重狙,只能作为精确打击兵器。散弹枪,才是对付冷兵器时代集群冲锋的利器。
散弹枪是个书面名称,华夏老祖宗将那玩意儿叫做鸟枪,或者鸟铳。后世猎人用的就是那玩意儿,不仅能打野鸡和兔子,还能够打死虎豹豺狼。
促使李宪推敲鸟枪的根本原因,就是他突然想起来,元末明初就会出现原始火铳,进而发展为火炮。
就算鸟枪技术扩散开去,也不过是比故有历史提前两百年左右,不会有太大的破坏力。
人类最早的鸟铳,又叫做火绳枪。前装药,点火发射。
这种火绳枪,受环境、季节、气候影响极大,实际上没啥鸟用,还打不赢精锐的骑射队伍。
李宪肯定不会走这种失败的路子,他要弄出一款既不是最先进,也不是最落后的鸟枪,而是极为接近后世猎枪的东西。所以他首先确定了相应的技术要求:
第一,必须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不因环境、气候的变化,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第二,射程必须超过弓箭,而且必须比弓箭的发射速度快,这样才能挡住骑兵。
要想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前装药的原始方式,肯定直接被淘汰。
后装弹、点火发射、方便操作、方便携带,成为李宪研究的四个难点。
要想后装弹,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采用目前重狙的栓动闭锁结构,但很快就被李宪否定了。
栓动闭锁结构一旦流传出去,枪械制造技术就会被提前七百年,这是李宪不愿意看见的结果。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李宪终于找到一个变通的办法,那就是把现在的左轮手枪放大,想办法研制一款转轮式鸟枪,一次装弹可以连开五枪。
装弹结构确定以后,第二个致命环节就是子弹。
带锥形弹头的击发式枪弹技术,李宪只能自己使用,绝对不能流传出去。
李宪对于“雷明顿散弹”制作极为熟悉,但是他没有塑料作为散弹外壳。
经过一番推敲,李宪终于确定了最后的发射方式。
参照后世重炮的发射模式,把子弹分为火药包、子弹包两部分,全部采用防潮牛皮纸作为外包装。然后把两者连成一体,变成开历史倒车的“纸弹”,采用防水导火索点火发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