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药王村的巨变(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通过建房,又可以把经济流动起来,又有了收入。
  同时,采用集中居住地,对下一步解决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很有好处,可以节约不少成本。
  第三,村民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次修路就看出来了。这股力量可以好好利用,打通各个队的公路,争取把各个队的路全部打通、全部硬化,让大家出行更方便。
  种植园里,我也要争取把公路打通,当然这笔经费从科研经费里出。
  至于其他公路,可以采取社会捐助的办法筹一部分,村民集资出一部分,争取国家政策筹一部分,通过“三个一部分”来解决。
  第四,村上也要想办法增加收入,把村集体收入这块蛋糕做大。种植园可以把一些药材的粗加工放出来,交给村上做,村上就有了一些收入。
  甘松给谢跃进画了个饼,说实在的,谢跃进是一手一脚干起来的村支书,实干精神很强,对老百姓的感情也非常强烈,只要他认准的人,就会一条路走到底,非把事情办好不可。
  就拿这次修路来说,谢跃进快六十的人了,硬是没下过第一线。
  谢跃进听得连连点头,甘松的思路比镇上的领导说得还好,他完全被折服了。
  吃过晚饭,甘松在村子里转悠起来,看到家家户户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他心里就觉得特别舒服。
  一些村民见到甘松,热情地与他打招呼,强拖着他到家里喝两杯酒。
  甘松盛情难却,与主人家喝了两杯,以有事为由,离开。
  一路上的人家太多了,甘松喝不过来,喝着喝着有些醉了,这些酒他可没有装进百草锦囊里,因为,这是山里人的谢意。
  渐渐地,甘松的脚步远离了村办公室周围,房子不再那么密集了,走在已经铺设了水泥的公路上,一种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水泥路,白得发亮,结实程度当得上二级公路。
  顺着水泥路走到实验基地。
  甘松看到,实验大楼紧挨着山壁建立起来,外墙古色古香,很有古朴原始的味道,正中间放着一块长方形的匾,上面写道:“药王府。”外面长方体的柱子上,挂着一块白底红字的长匾,写着:“泸州药学院附属中医院药物研究所。”另一边立着一块石碑,写着:“中药研究生产重点保护单位。”
  “甘所长好,这快过年了还来加班啊?”
  坐在值班室的保安一见是甘松,赶紧站了起来,打开门,迎接甘松进屋。药物研究所一共请了八个保安,分三班倒上班。他们都是药王村当兵退伍回来的村民,还被送到外地的保安学校集训了三个月。
  “嗯,吃过年夜饭没有?”甘松点点头,对保安打招呼道。
  过年了,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工人们都回家去了,冷清的研究所只剩下值勤的保安。
  “昨晚上就吃过了。”保安觉得心里面暖暖的,关上门,把外面的寒气挡住。
  平时的时候,药物研究所的大门都是紧闭着的,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走进研究所,甘松看到,一间大屋的正中间,放着一台崭新的生产线,水液被自动引到此处,与切割好的药物混和在一起,被装进锅炉,经过熬制、冷却等程序,便会被送到这座生产线进行包装,装成锦囊,在这里打包。
  角落里,还堆着包装抗癌新药的纸箱。
  现在是放假期间,甘松已经把幻境里出水口的管子撤掉了,浸水通过管子流进幻境中,直接储存在荷塘里。
  锅炉室,切割室,分装室是……抗癌新药基本上算是全自动生产。
  修建这座新楼和采购安装生产线,总共花了近一千万。但产生的效益却是相当可观的。抗癌新药的产量大大提高,每天可以出产10万颗胶囊,治好近3000人的癌症。
  甘松也想扩大再生产,但没有办法,这已经是极限了,浸水和玄液基本保持平衡。如果超过了这个量,那生产质量不能保证,主要是荷塘里的玄液跟不上。
  抗癌胶囊的销售依然紧俏,价格仍然在千元一颗,居高不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