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3 / 4)
就有人说,小沈氏独宠后宫二十年,已成妖妃之相,不仅蛊惑得龙心迷蒙,沈家运数更被其一人所得。如今武英王府人丁稀少、后辈福薄,眼下虽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花无百日红、油尽灯烛枯,多早晚也就是个繁华一场梦、到底都是空的结局。
这些却也不是什么秘辛,京城上下便是普通百姓也曾听说过两三句的。王氏派去打探的人自然都得了,却只拣些好听的说给主子,另回了陪嫁之事。
袁氏嫁进王府是做世子妃,当年用了一百二十八抬嫁妆;宁氏嫁嫡次子,用的一百零八抬;方式嫁庶子,用的八十八抬。
王氏闻言,细细沉吟……袁氏乃嫡长媳,又是世子正妻,未来的武英王妃,自然不可逾越。方氏嫁的却是庶子,用了八十八抬,女儿的陪嫁怎么也不能少了这个数,否则以后怎么在方氏面前抬得起头?
而宁氏虽然出身高贵,父亲官居一品,但她与婧怡嫁的都是王府嫡子,用同样规制的陪嫁也是合情合理。因拍了板,就用一百零八抬。
遂不再耽搁,当下便开始拟定嫁妆单子,全套的黑漆红木家具,大到立柜、拔步床,小到桌椅板凳、妆台马桶;四季衣裳布料,从糊窗户的薄纱到狐狸獐子的毛料,从贴身穿的小衣到出门所用各色大衣裳,一一备齐,另有珠宝、首饰、药材、香料、瓷器、摆件、床帐、被褥等等,不一而足。
因时间紧急,王氏便花重金从京城最大的绣房斜绣坊请来十位绣娘日夜赶工,只将些最紧要的物事,如嫁衣之类叫婧怡亲自做。其他东西,来得及的做,来不及的买现成,不管价钱,只要一个好字。
这样一来,几乎掏空了大半个陈家,陈庭峰面上便有些难看。但此事他有愧在先,又畏惧武英王府权势,终究还是忍了下来,由得王氏自己张罗。
王氏却没有就此罢休,把陈庭峰从毛氏屋里叫来,对峙了整整一夜,最终从他手中要出五千两银子来,王氏从公中抽了一千两,自己的私房两千两,凑了八千两银子做了婧怡的压箱钱。
至于农庄铺面,王氏的陪嫁多在湖州,因婧怡一力劝她将这些留给陈彦华夫妇,王氏也唯恐儿子媳妇心生不满,又念及女儿已从丰阳郡主处得了许多田地铺面,便不再坚持,将这些东西都过到了刘氏名下。
再有就是陪嫁的下人,王氏命人快马加鞭回湖州找了三户老实本分擅农事的人家,加上王妈妈的儿子吴柱一家,共四户陪房。贴身丫鬟的人选,王氏本想将如意给了婧怡,但婧怡说如意早到了放出去的年纪,何必为一己私欲一再耽搁她,因亲自从王氏院中挑了个叫小葱的,改了名字叫红袖,与碧玉、碧瑶、绿袖一道凑了四个。
王氏本还想把王妈妈也给了她,却被断然拒绝了。王妈妈是王氏用惯了的人,其实也并非怎样精明能干,但这么多年过来,王氏早离不得她。说句不好听的,王妈妈陪在王氏身边的时候,远比陈庭峰多得多,婧怡又怎会将她从母亲身边带走?
王氏无法,只好另选了个叫张妈妈的,也是府里的老人,陪着婧怡一道嫁过去。
如此,婧怡此番出嫁,虽不能说是十里红妆,比起婧绮,也已好了不知多少倍,便是那勋贵人家,也不过如此的了。
只是,那满屋红彤彤的衣裳被子、窗帘帐子,也不知究竟能用几日。王氏想到此处,眼泪便扑簌簌地往下掉,她没有告诉女儿,准备的衣裳布料里多半都是青色、蓝色等素净颜色……一旦守了寡,哪里还能穿什么鲜亮粉嫩的衣裳?做多了也是浪费,徒惹伤心罢了。
第45章 出嫁
转眼已至六月初七,明天便是婧怡出阁的好日子。
王氏虽将请柬都散了出去,心中却想宾客们唯恐惹事上身,只怕都不会前来观礼。因此愈发觉得女儿委屈,婚期愈近,那泪就流得愈凶。
倒不曾料到,事情竟在这一日有了转机。
按照婚嫁习俗,成亲前一日,新娘子的闺中好友、女眷长辈会上门添妆进福。而男方则会在这一日提前将嫁妆抬回去,供宾客们品评,这叫“晒嫁妆”。若嫁妆丰厚,对新媳妇、对婆家都是大大长脸。
然而,并没有什么人来为婧怡添妆,只婧绮来了,围着满屋子红色转了两圈,嘴里啧啧道:“二婶好大手面,这正红色也不知能用几日,竟给妹妹预备了那许多……要是我那妹夫明儿传来死讯,你不是连吉服都穿不上?”越说越是得意,故意理了理身上穿的大红色遍地金缂丝褙子,笑道,“不像我,出门时娘家只给了三十六抬陪嫁,别说衣裳,便是快像样布料也找不着。好在我家二爷疼我,现在不是也穿上了缂丝衣裳?”又晃着头上的赤金点翠凤簪,“以前为个红宝石簪子闹得不可开交,现在想想真真好笑,那又是个什么稀罕东西,俗气!要说富贵好看,还得是点翠的首饰!”
婧怡低着头,没有接话。
婧绮的笑容便又深了三分,语气凉凉地:“眼看着你就要出嫁,有些话也不必再避忌。都说女子嫁人第一紧要看家世,不过这茶盏总要有个盖碗才全乎。否则,夏季燥热也就罢了,到了那冬日酷寒、漫漫长夜,里面的水都得结成冰渣子,可要怎么熬呢!”说到此处,便掩着嘴吃吃笑起来。
“是么,”婧怡忽然抬起头来,微微一笑,“有些人家里,十几个茶盏,只有一个盖碗,一会子盖这个,一会子盖那个。妹妹生性喜洁,一想到那光景就直犯恶心,宁可一辈子不用盖碗……偏还有人当个宝贝。”
把个婧绮说得一噎,紫胀了面皮刚要说话,却听外面有人笑道:“你们在说什么,我怎么光听见茶啊碗的。”
二人回头,便见顾昭华自外面进来,朝婧绮微微一点头,拉了婧怡道:“快出去,我方才进门时遇上了宫里来的公公,来给你送贵妃娘娘的添妆。”
几人忙出去接旨,便见前院正厅一溜儿站了一队太监,当先一个手捧拂尘,正和陈庭峰说话,见婧怡等过来,忙令在场众人齐齐跪下听旨。
往常也有宫中贵人赏赐添妆的先例,多是玉如意等物。得了恩典的人家自是欢喜不尽,将那赏赐做第一抬嫁妆,既风光又体面。
而沈贵妃心中喜欢新过门的侄儿媳妇,便也循了这例儿,却又更添十分荣宠,不仅赐了玉如意一对,更有珊瑚盆景两座、宝石盆景两座、金玉首饰两匣、人参、灵芝、何首乌等名贵药材各两匣、江南进贡湖丝、杭绸各十二匹,宫装十二套、宫扇十二把、宫花十二对。
满满当当凑了十抬,不是添妆,倒像是正儿八经地预备陪嫁。 ↑返回顶部↑
这些却也不是什么秘辛,京城上下便是普通百姓也曾听说过两三句的。王氏派去打探的人自然都得了,却只拣些好听的说给主子,另回了陪嫁之事。
袁氏嫁进王府是做世子妃,当年用了一百二十八抬嫁妆;宁氏嫁嫡次子,用的一百零八抬;方式嫁庶子,用的八十八抬。
王氏闻言,细细沉吟……袁氏乃嫡长媳,又是世子正妻,未来的武英王妃,自然不可逾越。方氏嫁的却是庶子,用了八十八抬,女儿的陪嫁怎么也不能少了这个数,否则以后怎么在方氏面前抬得起头?
而宁氏虽然出身高贵,父亲官居一品,但她与婧怡嫁的都是王府嫡子,用同样规制的陪嫁也是合情合理。因拍了板,就用一百零八抬。
遂不再耽搁,当下便开始拟定嫁妆单子,全套的黑漆红木家具,大到立柜、拔步床,小到桌椅板凳、妆台马桶;四季衣裳布料,从糊窗户的薄纱到狐狸獐子的毛料,从贴身穿的小衣到出门所用各色大衣裳,一一备齐,另有珠宝、首饰、药材、香料、瓷器、摆件、床帐、被褥等等,不一而足。
因时间紧急,王氏便花重金从京城最大的绣房斜绣坊请来十位绣娘日夜赶工,只将些最紧要的物事,如嫁衣之类叫婧怡亲自做。其他东西,来得及的做,来不及的买现成,不管价钱,只要一个好字。
这样一来,几乎掏空了大半个陈家,陈庭峰面上便有些难看。但此事他有愧在先,又畏惧武英王府权势,终究还是忍了下来,由得王氏自己张罗。
王氏却没有就此罢休,把陈庭峰从毛氏屋里叫来,对峙了整整一夜,最终从他手中要出五千两银子来,王氏从公中抽了一千两,自己的私房两千两,凑了八千两银子做了婧怡的压箱钱。
至于农庄铺面,王氏的陪嫁多在湖州,因婧怡一力劝她将这些留给陈彦华夫妇,王氏也唯恐儿子媳妇心生不满,又念及女儿已从丰阳郡主处得了许多田地铺面,便不再坚持,将这些东西都过到了刘氏名下。
再有就是陪嫁的下人,王氏命人快马加鞭回湖州找了三户老实本分擅农事的人家,加上王妈妈的儿子吴柱一家,共四户陪房。贴身丫鬟的人选,王氏本想将如意给了婧怡,但婧怡说如意早到了放出去的年纪,何必为一己私欲一再耽搁她,因亲自从王氏院中挑了个叫小葱的,改了名字叫红袖,与碧玉、碧瑶、绿袖一道凑了四个。
王氏本还想把王妈妈也给了她,却被断然拒绝了。王妈妈是王氏用惯了的人,其实也并非怎样精明能干,但这么多年过来,王氏早离不得她。说句不好听的,王妈妈陪在王氏身边的时候,远比陈庭峰多得多,婧怡又怎会将她从母亲身边带走?
王氏无法,只好另选了个叫张妈妈的,也是府里的老人,陪着婧怡一道嫁过去。
如此,婧怡此番出嫁,虽不能说是十里红妆,比起婧绮,也已好了不知多少倍,便是那勋贵人家,也不过如此的了。
只是,那满屋红彤彤的衣裳被子、窗帘帐子,也不知究竟能用几日。王氏想到此处,眼泪便扑簌簌地往下掉,她没有告诉女儿,准备的衣裳布料里多半都是青色、蓝色等素净颜色……一旦守了寡,哪里还能穿什么鲜亮粉嫩的衣裳?做多了也是浪费,徒惹伤心罢了。
第45章 出嫁
转眼已至六月初七,明天便是婧怡出阁的好日子。
王氏虽将请柬都散了出去,心中却想宾客们唯恐惹事上身,只怕都不会前来观礼。因此愈发觉得女儿委屈,婚期愈近,那泪就流得愈凶。
倒不曾料到,事情竟在这一日有了转机。
按照婚嫁习俗,成亲前一日,新娘子的闺中好友、女眷长辈会上门添妆进福。而男方则会在这一日提前将嫁妆抬回去,供宾客们品评,这叫“晒嫁妆”。若嫁妆丰厚,对新媳妇、对婆家都是大大长脸。
然而,并没有什么人来为婧怡添妆,只婧绮来了,围着满屋子红色转了两圈,嘴里啧啧道:“二婶好大手面,这正红色也不知能用几日,竟给妹妹预备了那许多……要是我那妹夫明儿传来死讯,你不是连吉服都穿不上?”越说越是得意,故意理了理身上穿的大红色遍地金缂丝褙子,笑道,“不像我,出门时娘家只给了三十六抬陪嫁,别说衣裳,便是快像样布料也找不着。好在我家二爷疼我,现在不是也穿上了缂丝衣裳?”又晃着头上的赤金点翠凤簪,“以前为个红宝石簪子闹得不可开交,现在想想真真好笑,那又是个什么稀罕东西,俗气!要说富贵好看,还得是点翠的首饰!”
婧怡低着头,没有接话。
婧绮的笑容便又深了三分,语气凉凉地:“眼看着你就要出嫁,有些话也不必再避忌。都说女子嫁人第一紧要看家世,不过这茶盏总要有个盖碗才全乎。否则,夏季燥热也就罢了,到了那冬日酷寒、漫漫长夜,里面的水都得结成冰渣子,可要怎么熬呢!”说到此处,便掩着嘴吃吃笑起来。
“是么,”婧怡忽然抬起头来,微微一笑,“有些人家里,十几个茶盏,只有一个盖碗,一会子盖这个,一会子盖那个。妹妹生性喜洁,一想到那光景就直犯恶心,宁可一辈子不用盖碗……偏还有人当个宝贝。”
把个婧绮说得一噎,紫胀了面皮刚要说话,却听外面有人笑道:“你们在说什么,我怎么光听见茶啊碗的。”
二人回头,便见顾昭华自外面进来,朝婧绮微微一点头,拉了婧怡道:“快出去,我方才进门时遇上了宫里来的公公,来给你送贵妃娘娘的添妆。”
几人忙出去接旨,便见前院正厅一溜儿站了一队太监,当先一个手捧拂尘,正和陈庭峰说话,见婧怡等过来,忙令在场众人齐齐跪下听旨。
往常也有宫中贵人赏赐添妆的先例,多是玉如意等物。得了恩典的人家自是欢喜不尽,将那赏赐做第一抬嫁妆,既风光又体面。
而沈贵妃心中喜欢新过门的侄儿媳妇,便也循了这例儿,却又更添十分荣宠,不仅赐了玉如意一对,更有珊瑚盆景两座、宝石盆景两座、金玉首饰两匣、人参、灵芝、何首乌等名贵药材各两匣、江南进贡湖丝、杭绸各十二匹,宫装十二套、宫扇十二把、宫花十二对。
满满当当凑了十抬,不是添妆,倒像是正儿八经地预备陪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