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2 / 3)
十几位官吏围坐一席,他们都是谢乔当年在睢阳时,从行伍、从市井、从寒门中一手提拔起来的故吏。
如今在谢均治下,虽也各司其职,官位稳固,俸禄优厚,但心底深处,却总萦绕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怅惘与憋闷。
唉,如今太师虽然仁德,朝堂安稳,万民归心,这本是天大的好事。但余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户曹的一位中年官吏李谦叹息道,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眼中满是惆怅。
少了什么?李兄,你说少了什么!另一位年轻些的年轻郎官王越激动地说,眼中闪烁着怀念的光芒,少了当年大司马的那股锐气!大司马敢把天捅个窟窿,再亲手补上!大司马革故鼎新,不以资历,只看才干。我等能有今日,全赖大司马知遇之恩!
不错,另一人,曾在军中担任过军候的张武也感慨附和,大司马,乃是真正奇女子。她起于微末,于黄巾乱中立下不世之功,更是身向虎穴,诛杀国贼董卓,此等胆魄,
胜过天下须眉儿郎!真英雄也!
他们口中的大司马,正是被太师逐出睢阳,贬去西凉的谢乔。
她人虽已不在睢阳,但她留下的烙印,如同烈火灼过草原,即便春风吹又生,即使标簽从中作梗,那深刻的痕迹也断然无法抹去。
可是,席间,一个声音怯怯地响起,大司马草菅人命,杀伐太重
你懂个屁!王越闻言勃然大怒,激动地拍桌而起,那叫杀伐果断!乱世用重典,否则何以立军?何以平乱?若是人人都优柔寡断,天下何时能定?
说话那人被他吼得面红耳赤,噤若寒蝉,不敢再言。
众人纷纷点头,气氛一时热烈起来。
他们怀念的,正是谢乔身上那股不容置疑的权威,那种以结果为导向、摧枯拉朽的执行力。
在太师的文治之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正确,那么温和,却也那么缓慢。
一项政令的推行,需要经过满朝文武的反复商议,需要引经据典,需要照顾各方情绪。
对于他们这些习惯了雷厉风行、渴望建功立业的实干派而言,这种温吞的节奏无疑是一种煎熬。
在下听闻,大司马被逐出睢阳后,并未消沉,回了老家凉州兴兵,重整旗鼓。有人压低声音说。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当真?
陇西苦寒,羌人环伺,大司马竟能如此迅速站稳脚跟?张武不敢置信地问道,他深知边郡的艰难。
我早就说过,大司马乃人中龙凤,岂会甘于沉寂泥沼之中!
李谦听着众人的议论,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重重放下:若非家有八旬老母需要奉养,我真想立刻投奔凉州,再为大司马执鞭坠镫,效犬马之劳!
没错!与其在此蹉跎岁月,不如去西凉追随大司马,开疆拓土!
大丈夫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我也有此意!可惜边塞路远,匪患猖獗,我等皆是拖家带口之人,万一路上出了差池,岂不是连累家人?
众人都沉默了,眼中满是无奈,激情被冰冷的现实浇熄。
他们心向谢乔,却也被家庭、责任、名声和现实的安稳牢牢地束缚在睢阳。
朝堂之上,圣人太师谢均的威望如日中天,他仁德宽厚,礼贤下士,已经成为天下士人心中新的标杆。
在这种情况下,公开表达对一个被贬斥的大司马的怀念与追随,无异于政治自杀,会被立刻打上不忠的标簽。
但私下里,这种情绪却在故吏心中发酵,寻找着爆发的出口。 ↑返回顶部↑
如今在谢均治下,虽也各司其职,官位稳固,俸禄优厚,但心底深处,却总萦绕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怅惘与憋闷。
唉,如今太师虽然仁德,朝堂安稳,万民归心,这本是天大的好事。但余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户曹的一位中年官吏李谦叹息道,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眼中满是惆怅。
少了什么?李兄,你说少了什么!另一位年轻些的年轻郎官王越激动地说,眼中闪烁着怀念的光芒,少了当年大司马的那股锐气!大司马敢把天捅个窟窿,再亲手补上!大司马革故鼎新,不以资历,只看才干。我等能有今日,全赖大司马知遇之恩!
不错,另一人,曾在军中担任过军候的张武也感慨附和,大司马,乃是真正奇女子。她起于微末,于黄巾乱中立下不世之功,更是身向虎穴,诛杀国贼董卓,此等胆魄,
胜过天下须眉儿郎!真英雄也!
他们口中的大司马,正是被太师逐出睢阳,贬去西凉的谢乔。
她人虽已不在睢阳,但她留下的烙印,如同烈火灼过草原,即便春风吹又生,即使标簽从中作梗,那深刻的痕迹也断然无法抹去。
可是,席间,一个声音怯怯地响起,大司马草菅人命,杀伐太重
你懂个屁!王越闻言勃然大怒,激动地拍桌而起,那叫杀伐果断!乱世用重典,否则何以立军?何以平乱?若是人人都优柔寡断,天下何时能定?
说话那人被他吼得面红耳赤,噤若寒蝉,不敢再言。
众人纷纷点头,气氛一时热烈起来。
他们怀念的,正是谢乔身上那股不容置疑的权威,那种以结果为导向、摧枯拉朽的执行力。
在太师的文治之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正确,那么温和,却也那么缓慢。
一项政令的推行,需要经过满朝文武的反复商议,需要引经据典,需要照顾各方情绪。
对于他们这些习惯了雷厉风行、渴望建功立业的实干派而言,这种温吞的节奏无疑是一种煎熬。
在下听闻,大司马被逐出睢阳后,并未消沉,回了老家凉州兴兵,重整旗鼓。有人压低声音说。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当真?
陇西苦寒,羌人环伺,大司马竟能如此迅速站稳脚跟?张武不敢置信地问道,他深知边郡的艰难。
我早就说过,大司马乃人中龙凤,岂会甘于沉寂泥沼之中!
李谦听着众人的议论,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重重放下:若非家有八旬老母需要奉养,我真想立刻投奔凉州,再为大司马执鞭坠镫,效犬马之劳!
没错!与其在此蹉跎岁月,不如去西凉追随大司马,开疆拓土!
大丈夫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我也有此意!可惜边塞路远,匪患猖獗,我等皆是拖家带口之人,万一路上出了差池,岂不是连累家人?
众人都沉默了,眼中满是无奈,激情被冰冷的现实浇熄。
他们心向谢乔,却也被家庭、责任、名声和现实的安稳牢牢地束缚在睢阳。
朝堂之上,圣人太师谢均的威望如日中天,他仁德宽厚,礼贤下士,已经成为天下士人心中新的标杆。
在这种情况下,公开表达对一个被贬斥的大司马的怀念与追随,无异于政治自杀,会被立刻打上不忠的标簽。
但私下里,这种情绪却在故吏心中发酵,寻找着爆发的出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