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匹快马,直奔长城沿線的营房。
  塞外的风光,永远是粗粝而单调的,但此刻的长城营地,却是一派迥异于印象中边塞苦寒的井然景象。
  这里是軍戶聚居地。
  屋舍俨然,夯土墙壁厚实坚固,屋舍之间,阡陌交通,宽阔的土路足以让两辆马車并行。
  路边,有妇人正蹲在自家门口,一边闲聊,一边缝补着衣物。
  不远处还有几个总角小儿在追逐打闹,清脆的笑声传出很远。
  更远处,是大片被精心开垦出来的屯田,绿苗成片,引来的渠道水在田垄间静静流淌,闪烁着粼粼波光。
  一群结束了晨练的軍士,正赤着上身,喊着雄浑的号子,进行着器械训练。
  长矛如林,盾牌如山,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充滿了力量感。
  他们的皮肤是健康的古铜色,肌肉線条饱滿结实,眼中没有麻木,只有饱食之后才能拥有的精气神。
  起初,当軍戶制度颁布时,应募的流民百姓心中充滿了疑虑。
  前朝的軍戶制度,是一道世代相传的枷锁,一旦入籍,子子孙孙便永世不得脱离,沦为朝廷的战争消耗品,死在不知名的角落,连一块墓碑都不会有。
  然而,主公颁布的新军戶制度,却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
  它不仅写在纸上,刻在长城内侧的墙壁上,更得到了最严格的落实。
  就在今年开春,营中便有数十户人家,因家中有军士年满五十岁,达到了制度规定的退伍年限,便在长城都尉黃意的亲自主持下,举行了隆重的退伍仪式。
  他们自动脱离了军户籍,恢复了民籍。
  不仅如此,每一户退伍的家庭,都迁入繁华安稳的榆安城,分到崭新的屋舍,并得到了三百石粮食的抚恤。
  这一幕,被所有军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亲眼见证的现实,胜过千言万语的许诺。
  这让越来越多的百姓相信,主公治下的军户制度,不再是枷锁,而是一种可以托付身家性命,甚至荫及子孙的荣耀职业。
  对于那些在亂世中挣扎求存,食不果腹的流民家庭而言,若无一技傍身,入籍军户,无疑是最好的出路。
  军户制度规定,军士在年满四十五岁后,即可提前申请退伍。
  但在长城五大聚居地的上万军户中,符合这个条件的已有数百人,至今却没有一人提出申请。
  他们在这里有田种,有房住,有饱饭吃,眷属能得到庇护,不必再担惊受怕。最让他们心安的是,孩子还能被免费送去榆安城新开办的学堂里念书,识字学算,年节时更能乘坐公用马車回来与家人团聚。这样的日子,是他们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他们舍不得走,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至于最令人担心的边防,数年无战事,甚至连一些小的冲突摩擦,都不曾发生。
  作为蕃屏的匈奴两大部族,勺夏和温洒,在长城外安居乐业,修生养息,与长城营地和睦相处。
  通过固定的贸易市集,互通有无。草原的牛羊马匹,换来了塞内的食盐、铁器和布匹,双方皆大欢喜,早已形成了牢固的利益纽帶。
  快马穿过井然有序的营地,最终停在了一片新开辟的果田旁。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淡淡的果香,几排新栽的果树上,已经挂上了青涩的果实。
  长城都尉黃意,正坐在椅車上,由一名仆从推动,巡视着这片区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