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2 / 3)
崔衍昭陡被抓包,有点尴尬,过了一会儿才交代出自己的想法:皇后觉得析儿长大后会是什么模样?
他刚才是在想崔析长大后的样子,所以忍不住一直抬头看王适安,好作为参考。
听了崔衍昭的问题,王适安低头看向趴崔衍昭怀里睡得正香的崔析。
崔衍昭虽然觉得王适安也不一定有答案,但还是期待王适安的回答。
不过他还没等到王适安思考出答案,就先等到了宫人的禀告。
禀陛下,燕国使臣已抵建康,中书令带来了燕使,正在太极东殿等待向陛下上呈国书。
听到燕国的国书,崔衍昭首先想到的是曾经贺兰绪的那封。
当时他觉得那份国书自信到像是乱写的。
如今贺兰绪已经亡故,主政的是贺兰宝。
国书应当也是另一个风格了。
真是物非人也非啊。崔衍昭心中突生怅然。
*
荀聪此时和王清一起站在太极东殿等待崔衍昭接见,他的心中久久无法平静。
这是他第二次出使江南。
只是这回燕国新败,他面对同样的景色,心情已经截然不同。
他这次来,是代贺兰宝向江南表达称臣之意,此后燕国就只是越国的臣属。
想到这里,荀聪心情更加郁郁,回想起当时贺兰宝召开朝会的场景。
面对分列两排端坐着的臣子,贺兰宝十分平静,江南本就是正统,受天意照拂,如今我欲归降江南,卿等以为如何?
虽然败过一场,但远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贺兰绪当年也打过败仗,数次命悬一线,最后还是打下了偌大的燕国。
对贺兰宝的提议,群臣当然是激烈反对。
而在众人激烈反对时,贺兰宝摘下头顶长冠,重重搁在漆案上。
贺兰宝:郭将军殁了,其余士卒也无一人生还。我非有才之君,忝居此位,只会让燕国儿郎流血牺牲更多。既然诸位不愿投降,那便换了我这无能之君!
君臣相持了很久。
此后数天,贺兰宝屡次跑去寺庙要求出家,大臣们则是昼夜不歇地轮番劝贺兰宝收回危险的想法。
然而贺兰宝不再为帝的决心无比坚定,谁也没劝动他。
折腾到最后,所有人都很痛苦。
最后,荀聪想了个勉强算折中的办法。
荀聪:陛下,臣认为若直接向越国投降,归入越国,陛下难免要被带去建康做俘,届时安危难保。臣劝陛下自降为王,向越国递国书表称臣之意。如此陛下仍能留在长安,臣等亦仍得与陛下共处。
回忆起自己当时的言论,荀聪捂住心口。
虽然主意是他自己出的,他还是难以释怀。 ↑返回顶部↑
他刚才是在想崔析长大后的样子,所以忍不住一直抬头看王适安,好作为参考。
听了崔衍昭的问题,王适安低头看向趴崔衍昭怀里睡得正香的崔析。
崔衍昭虽然觉得王适安也不一定有答案,但还是期待王适安的回答。
不过他还没等到王适安思考出答案,就先等到了宫人的禀告。
禀陛下,燕国使臣已抵建康,中书令带来了燕使,正在太极东殿等待向陛下上呈国书。
听到燕国的国书,崔衍昭首先想到的是曾经贺兰绪的那封。
当时他觉得那份国书自信到像是乱写的。
如今贺兰绪已经亡故,主政的是贺兰宝。
国书应当也是另一个风格了。
真是物非人也非啊。崔衍昭心中突生怅然。
*
荀聪此时和王清一起站在太极东殿等待崔衍昭接见,他的心中久久无法平静。
这是他第二次出使江南。
只是这回燕国新败,他面对同样的景色,心情已经截然不同。
他这次来,是代贺兰宝向江南表达称臣之意,此后燕国就只是越国的臣属。
想到这里,荀聪心情更加郁郁,回想起当时贺兰宝召开朝会的场景。
面对分列两排端坐着的臣子,贺兰宝十分平静,江南本就是正统,受天意照拂,如今我欲归降江南,卿等以为如何?
虽然败过一场,但远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贺兰绪当年也打过败仗,数次命悬一线,最后还是打下了偌大的燕国。
对贺兰宝的提议,群臣当然是激烈反对。
而在众人激烈反对时,贺兰宝摘下头顶长冠,重重搁在漆案上。
贺兰宝:郭将军殁了,其余士卒也无一人生还。我非有才之君,忝居此位,只会让燕国儿郎流血牺牲更多。既然诸位不愿投降,那便换了我这无能之君!
君臣相持了很久。
此后数天,贺兰宝屡次跑去寺庙要求出家,大臣们则是昼夜不歇地轮番劝贺兰宝收回危险的想法。
然而贺兰宝不再为帝的决心无比坚定,谁也没劝动他。
折腾到最后,所有人都很痛苦。
最后,荀聪想了个勉强算折中的办法。
荀聪:陛下,臣认为若直接向越国投降,归入越国,陛下难免要被带去建康做俘,届时安危难保。臣劝陛下自降为王,向越国递国书表称臣之意。如此陛下仍能留在长安,臣等亦仍得与陛下共处。
回忆起自己当时的言论,荀聪捂住心口。
虽然主意是他自己出的,他还是难以释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