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2 / 3)
左丹雪皱着眉头想了想,想到了原因,黑色的应该是别的口味吧?
她直接下结论:“黑的没有这两个好喝。”
作者有话说:说起《百年孤独》,因为这本书我挺喜欢魔幻现实主义,还去看了点莫言,后面发现还是更喜欢《百年孤独》,然后我大学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跟导师我说我想写国外的魔幻现实主义,他给我推荐了托卡尔丘克的书,当时她刚拿诺贝尔没多久,导师说这个选题新不容易重复,我记得是叫《太古和时间的房子》(ps我竟然连书名都记错了,搜了一下是《太古和其它的时间》还有《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结果足足看了一年,我才看了三分之一,灰溜溜的换题目了。
真的看不下去,不能理解,世上竟有如此看不懂之书
第194章 23岁,你继续拍摄……
那个男孩犹豫了一下,两扎都买了下来。
他其实手头有不少零花钱,当然只是相比于其他的村里孩子而言的。
这个男孩也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不过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还有个弟弟陪在父母身边,在城里读书。
生他的时候太早了,父母赚的钱还不够租房子,自己都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哪有地方放孩子?
所以他就被送回了老家乡下和爷爷奶奶生活。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急着生孩子,生了又不养。
虽然很无语,但是这种现象非常常见。
过了几年,父母成了高级工,收入增加了,租了房子可以养孩子了,却又生了二胎,房子里只能放下一个孩子,也只能供得起一个没有户口的孩子在大城市里上私立学校,所以他还是待在老家。
父母也许怀有一些愧疚,所以会按照日子每天给他几块钱零花钱,在过年的时候交给爷爷奶奶,让他们按月给或者按周给,因为是孙子,爷爷奶奶倒也没有抠他的钱。
包括之前孩子们在玩的羽毛球,也是父母带给他的。
这些钱和城里来的玩具足够让这个孩子成为村里的孩子王,尽管每天几块钱可能只是弟弟订鲜奶的费用。
电影发生的季节是秋天,距离这个孩子的父母上一次回老家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所以他手里的羽毛球已经秃了,拍子上也断了线。
这个孩子的父母回回家的频率比马戏团来这个村子的频率还低。
这就是留守儿童的困境。
因为一直没有待在父母身边,所以和父母没什么感情;因为农村的教育条件比不上城里,所以学习也比不上跟在父母身边的弟弟;又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又“没见识”,即使后面被接到城里,也会被父母觉得畏首畏尾不大气。
跟父母压根没有感情,又大概率学习不好,这些孩子未来很可能会重复他们父母的道路,等到十七八岁就辍学进城打工。
以前的留守儿童还好些,在农村没什么玩的,还会认真读读书;电子产品越来越流行以后,很多留守儿童会沉迷手机了,因为爷爷奶奶也没什么耐心带他们,能够让一个孩子安安静静不惹事的方法就是给他们个手机。
而他们跟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弟弟是“城里人”,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就算读不了书打工,至少眼界开阔些,打工工资可能还更高。
这样对两个孩子极其不公平的培养方式早晚会闹出乱子来。
男孩在别的孩子羡慕的眼光中,一下子拿下了两箱可乐,几个孩子上来帮他搬,希望自己能借此喝上几口。
村子里的各处离祠堂都不是很远,把东西拿走以后,没过多久孩子们又回来了,这次有不少老人也听到卖货郎来了的吆喝,拿着钱过来买些生活用品。
孩子里的主角这次也出现了,小女孩牵着奶奶的手,爷爷则跟在边上,一家三口走到了货车旁边。
爷爷背上背着个背篓,奶奶挎着个篮子。
“嗖(收)山货喽?”奶奶用夹杂着浓厚口音的方言问梁丽雯。
“嗖的!”梁丽雯一抬手就从车上拿下来个电子秤,放在地上。 ↑返回顶部↑
她直接下结论:“黑的没有这两个好喝。”
作者有话说:说起《百年孤独》,因为这本书我挺喜欢魔幻现实主义,还去看了点莫言,后面发现还是更喜欢《百年孤独》,然后我大学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跟导师我说我想写国外的魔幻现实主义,他给我推荐了托卡尔丘克的书,当时她刚拿诺贝尔没多久,导师说这个选题新不容易重复,我记得是叫《太古和时间的房子》(ps我竟然连书名都记错了,搜了一下是《太古和其它的时间》还有《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结果足足看了一年,我才看了三分之一,灰溜溜的换题目了。
真的看不下去,不能理解,世上竟有如此看不懂之书
第194章 23岁,你继续拍摄……
那个男孩犹豫了一下,两扎都买了下来。
他其实手头有不少零花钱,当然只是相比于其他的村里孩子而言的。
这个男孩也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不过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还有个弟弟陪在父母身边,在城里读书。
生他的时候太早了,父母赚的钱还不够租房子,自己都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哪有地方放孩子?
所以他就被送回了老家乡下和爷爷奶奶生活。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急着生孩子,生了又不养。
虽然很无语,但是这种现象非常常见。
过了几年,父母成了高级工,收入增加了,租了房子可以养孩子了,却又生了二胎,房子里只能放下一个孩子,也只能供得起一个没有户口的孩子在大城市里上私立学校,所以他还是待在老家。
父母也许怀有一些愧疚,所以会按照日子每天给他几块钱零花钱,在过年的时候交给爷爷奶奶,让他们按月给或者按周给,因为是孙子,爷爷奶奶倒也没有抠他的钱。
包括之前孩子们在玩的羽毛球,也是父母带给他的。
这些钱和城里来的玩具足够让这个孩子成为村里的孩子王,尽管每天几块钱可能只是弟弟订鲜奶的费用。
电影发生的季节是秋天,距离这个孩子的父母上一次回老家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所以他手里的羽毛球已经秃了,拍子上也断了线。
这个孩子的父母回回家的频率比马戏团来这个村子的频率还低。
这就是留守儿童的困境。
因为一直没有待在父母身边,所以和父母没什么感情;因为农村的教育条件比不上城里,所以学习也比不上跟在父母身边的弟弟;又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又“没见识”,即使后面被接到城里,也会被父母觉得畏首畏尾不大气。
跟父母压根没有感情,又大概率学习不好,这些孩子未来很可能会重复他们父母的道路,等到十七八岁就辍学进城打工。
以前的留守儿童还好些,在农村没什么玩的,还会认真读读书;电子产品越来越流行以后,很多留守儿童会沉迷手机了,因为爷爷奶奶也没什么耐心带他们,能够让一个孩子安安静静不惹事的方法就是给他们个手机。
而他们跟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弟弟是“城里人”,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就算读不了书打工,至少眼界开阔些,打工工资可能还更高。
这样对两个孩子极其不公平的培养方式早晚会闹出乱子来。
男孩在别的孩子羡慕的眼光中,一下子拿下了两箱可乐,几个孩子上来帮他搬,希望自己能借此喝上几口。
村子里的各处离祠堂都不是很远,把东西拿走以后,没过多久孩子们又回来了,这次有不少老人也听到卖货郎来了的吆喝,拿着钱过来买些生活用品。
孩子里的主角这次也出现了,小女孩牵着奶奶的手,爷爷则跟在边上,一家三口走到了货车旁边。
爷爷背上背着个背篓,奶奶挎着个篮子。
“嗖(收)山货喽?”奶奶用夹杂着浓厚口音的方言问梁丽雯。
“嗖的!”梁丽雯一抬手就从车上拿下来个电子秤,放在地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