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2 / 3)
上面不仅详细刊载了苏轸献织机、见官家、得郡君封号的全过程,还另外附赠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官家特许郡君独立门户!”
什么意思?
意思是,程家要当上门女婿啦!
前一天还在信誓旦旦“绝不可能”的程家今日无一人出门。反转得十足有戏剧性。
但山不就我,我可以去就山啊。之前的好事者们纷纷登门拜访,大门前满口“恭喜”“天大的好事”,但谁都知道他们不是真正在祝贺,反讽罢了。
上门入赘乃是乡间吃不起饭的人家,才会做的选择。程家是书香门第,自诩清高,自然十分瞧不起。谁知道命运如此戏弄,他们也要受此屈辱呢?
其实,要是程家先前不张扬,说不定还会收获一波同情。毕竟和他们相同家境的人家,也不乐意自家儿郎当上门女婿。
但他们之前太过信誓旦旦,摆明了看不起未过门的媳妇。事态两级反转后,徒惹人发笑耳。
但程家人可不会反思自己。他们一怪程夫人不肯提前通气,让他们出了大丑。二怪苏轸,做什么不好偏偏要北上去汴京,再献什么织机。她就不会假托是父亲、弟弟的名义吗!?
关上大门后,有人还嘀咕了几句官家:平白让人入赘,把他们程家的脸置于何等境地?
几人骂骂咧咧了一通,不仅心情没变好,甚至更难受了。因为这不是几句话就能排遣的情绪,是横亘在眼前的事实。
程家长孙,也就是苏轸的“未婚夫”显然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无比气愤地说:“不行。男子汉大丈夫,怎能郁郁久居于人下?!”
他捏了把拳头:“娘,你快去找姨妈,让他们苏家改口,让表妹嫁进家里来!”
“好好好,娘马上就去。”
程夫人听说嫂子登门拜访时,眉心一跳。倘若说之前她还惦记着用事实打娘家人的脸,但《求知报》一送来,她什么都忘了,认认真真把访谈读了三遍,脸上挂着迷之微笑。
哎,看这段写的,我女儿果然聪明。
这段里,她说自己日夜兼程赶工,是不是晚上没休息好?
完全把程家人抛诸脑后。
所以她听到娘家嫂子上门的消息,才觉得疑惑不已:怎么还有人上赶着被打脸呢?
转念一想就明白了过来。约莫是“独立门户”几个字让他们着急了吧。
程夫人原先并不乐见让女儿招婿、自立门户之事。毕竟在这世间,女子招婿乃是小众中的小众,必然会招来其他人异样的眼光。而况愿意承担讥笑上门的夫君,多有所图谋,未必是配得上她才情的良人。
但是倘若这消息能让原本看不起女儿的人着急吃瘪,程夫人就十分乐意了。她慢条斯理地搁下了报纸:“快请嫂子进来。”
和门庭若市的程家相比,苏家的院落就稍显空旷了。程家夫人一开始还不解,想明白关窍后把自己给气着了:苏家在眉山只剩下孤儿寡母,想攀关系的男子不好随意上门。
再说了,人家家里做官的几个都在汴京呢!要门庭若市也是在那边!
她面色顿时更不好看了一些,原先还想假惺惺道几句恭喜、攀攀关系的心情也彻底没了。看到面色红润、气定神闲的小姑子,张口就是一句讽刺:“是不是该叫一声郡君母亲了?”
郡君,乃是赵家宗女的称号。其母亲多半是亲王、郡王的王妃。哪有这样不伦不类的称呼?摆明了是在讽刺苏轸的封号“来路不正”。
闻言,程夫人脸上的笑意彻底淡下来。
她的娘家,轸儿未来的夫家,是写明了要找不痛快了。她立刻不咸不淡顶回了句:“嫂子这样叫多见外呢?再说了,嫂子不也是郡君之舅母不是么?”
程夫人眉间的疑惑十分真切,好像真的在有心探问似的:嫂子,你这样叫我,是不是因为自己也想沾光啊?!
显然,苏轼的舌战之术,有其家学渊源。程家大夫人只觉心口气血上涌,面颊宛如被密密的针扎过——被气的。 ↑返回顶部↑
什么意思?
意思是,程家要当上门女婿啦!
前一天还在信誓旦旦“绝不可能”的程家今日无一人出门。反转得十足有戏剧性。
但山不就我,我可以去就山啊。之前的好事者们纷纷登门拜访,大门前满口“恭喜”“天大的好事”,但谁都知道他们不是真正在祝贺,反讽罢了。
上门入赘乃是乡间吃不起饭的人家,才会做的选择。程家是书香门第,自诩清高,自然十分瞧不起。谁知道命运如此戏弄,他们也要受此屈辱呢?
其实,要是程家先前不张扬,说不定还会收获一波同情。毕竟和他们相同家境的人家,也不乐意自家儿郎当上门女婿。
但他们之前太过信誓旦旦,摆明了看不起未过门的媳妇。事态两级反转后,徒惹人发笑耳。
但程家人可不会反思自己。他们一怪程夫人不肯提前通气,让他们出了大丑。二怪苏轸,做什么不好偏偏要北上去汴京,再献什么织机。她就不会假托是父亲、弟弟的名义吗!?
关上大门后,有人还嘀咕了几句官家:平白让人入赘,把他们程家的脸置于何等境地?
几人骂骂咧咧了一通,不仅心情没变好,甚至更难受了。因为这不是几句话就能排遣的情绪,是横亘在眼前的事实。
程家长孙,也就是苏轸的“未婚夫”显然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无比气愤地说:“不行。男子汉大丈夫,怎能郁郁久居于人下?!”
他捏了把拳头:“娘,你快去找姨妈,让他们苏家改口,让表妹嫁进家里来!”
“好好好,娘马上就去。”
程夫人听说嫂子登门拜访时,眉心一跳。倘若说之前她还惦记着用事实打娘家人的脸,但《求知报》一送来,她什么都忘了,认认真真把访谈读了三遍,脸上挂着迷之微笑。
哎,看这段写的,我女儿果然聪明。
这段里,她说自己日夜兼程赶工,是不是晚上没休息好?
完全把程家人抛诸脑后。
所以她听到娘家嫂子上门的消息,才觉得疑惑不已:怎么还有人上赶着被打脸呢?
转念一想就明白了过来。约莫是“独立门户”几个字让他们着急了吧。
程夫人原先并不乐见让女儿招婿、自立门户之事。毕竟在这世间,女子招婿乃是小众中的小众,必然会招来其他人异样的眼光。而况愿意承担讥笑上门的夫君,多有所图谋,未必是配得上她才情的良人。
但是倘若这消息能让原本看不起女儿的人着急吃瘪,程夫人就十分乐意了。她慢条斯理地搁下了报纸:“快请嫂子进来。”
和门庭若市的程家相比,苏家的院落就稍显空旷了。程家夫人一开始还不解,想明白关窍后把自己给气着了:苏家在眉山只剩下孤儿寡母,想攀关系的男子不好随意上门。
再说了,人家家里做官的几个都在汴京呢!要门庭若市也是在那边!
她面色顿时更不好看了一些,原先还想假惺惺道几句恭喜、攀攀关系的心情也彻底没了。看到面色红润、气定神闲的小姑子,张口就是一句讽刺:“是不是该叫一声郡君母亲了?”
郡君,乃是赵家宗女的称号。其母亲多半是亲王、郡王的王妃。哪有这样不伦不类的称呼?摆明了是在讽刺苏轸的封号“来路不正”。
闻言,程夫人脸上的笑意彻底淡下来。
她的娘家,轸儿未来的夫家,是写明了要找不痛快了。她立刻不咸不淡顶回了句:“嫂子这样叫多见外呢?再说了,嫂子不也是郡君之舅母不是么?”
程夫人眉间的疑惑十分真切,好像真的在有心探问似的:嫂子,你这样叫我,是不是因为自己也想沾光啊?!
显然,苏轼的舌战之术,有其家学渊源。程家大夫人只觉心口气血上涌,面颊宛如被密密的针扎过——被气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