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51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文章直接略过了阿波罗登月,仅将xs-1与cпythnk-1并列为人类航天史上最关键的里程碑,显然意有所指。
  而rt电视台则以《能源霸权升空:华夏如何重塑太空秩序》为题,详细分析了xs-1的技术意义:
  【大功率空间核反应堆的升空,意味着在远离太阳光照衰减的深空,人类的探测器、乃至未来的载人飞船,将拥有近乎无限的持续能源供应。通信能力、科学载荷功率、电推进效率都将获得质的飞跃。】
  【这彻底打破了深空探测对太阳能电池板和放射性同位素电池的依赖瓶颈。‘信标’l4基地一旦建成,将成为华夏进军月球、火星乃至小行星带的超级跳板和中转枢纽。】
  【……】
  很多媒体也对这一轮由华夏领导的太空探索活动做出了颇为乐观的预测:
  【……专家普遍估计,凭借xs-1提供的强大在轨能源和推进能力,华夏的‘长征九号’重型火箭一旦成熟,其‘信标’计划将使得华夏在未来5到10年内,极有可能建立起通往火星的可靠运输走廊,甚至建立初步的火星前哨站,太空探索的领导权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转移。】
  而美国媒体的反应则复杂得多,震惊中夹杂着难以掩饰的挫败。
  《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了xs-1的新闻后,在内页刊登了一篇题为《我们是否已落后一个身位?》的分析文章,坦率地承认了己方在航天领域已经落于人后,并重点批评华盛顿方面动作迟缓,导致spacex失去了原本有可能参与“信标”计划的机会。
  作为回应,nasa在同一天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申其“重返月球并以此为基础远征火星”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路线图,并展示了新一代载人飞船和重型火箭的模型。
  然而,在华夏实打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面前,这些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东西,显得是如此苍白且遥远。
  国际舆论对此反应寥寥,关注度远不及xs-1。
  而就在这股席卷全球的舆论狂潮尚未平息之际,两天后,华夏中央电视台一档名为《深空之眼》的特别直播节目,将全世界的热情推向了顶峰——
  节目将全程直播xs-1空间核反应堆在轨启动的全过程!
  ……
  京城,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巨大的主屏幕上,清晰地分割显示着xs-1的轨道参数、各子系统状态、以及最重要的反应堆核心监控数据。
  常浩南坐在总指挥席上,目光扫视着不断刷新的数据流。
  堆芯启动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航天行为,因此最终决定由他这个项目发起者和理论工具的提供者负责现场指挥。
  当然,具体操作层面还是由胡守智带领团队负责完成。
  “报告!”胡守智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寂静,“xs-1空间反应堆、风云四号b星、以及实践十六号数据交叉确认:已连续三次监测到能量大于10 mev的太阳活动事件,5分钟平均积分通量已超过设定阈值,宇宙射线中子源强度达到启动要求!”
  常浩南等的就是这个时间窗口。
  在确认无误之后,他立即下令:
  “xs-1,反应堆转鼓组,外旋开启!角度步进5度。”
  “明白!转鼓组外旋启动,步进5度!”操作员迅速复诵并执行指令。
  大约一秒钟后,命令通过强大的中继通信网,传递至二十多万公里外的xs-1。
  又是一秒钟过去,控制中心主屏幕上,表示“转鼓组状态”的指示条开始移动。
  紧接着,“次级中子强度”一栏的数值出现了第一次波动。
  虽然堆芯热功率的读数依然顽固地停留在“0 kw”附近,但细心观察曲线图,已经能捕捉到极其细微、却真实存在的起伏变化。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