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心囚情劫千重锁望断天涯十二楼(2 / 4)
陈旻心中巨震,处座竟然直接锁定沉先生为怀疑对象?
属下明白。陈旻低头退出。
书房重归死寂。
吴道时站在窗前,夜色如墨。
一个精通密码的国文教师,一个让他妹妹牵肠挂肚的男人,一个可能是猎户的嫌疑人。 这叁重身份在沉墨舟身上的重迭,让吴道时心中的恐慌与妒火交织燃烧。
******
几日后,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
顾兰因撑着油纸伞,刚走出贝满女中的校门,便看见一辆黑色的轿车无声地滑至身前停下。
车窗降下,露出陈旻那张不苟言笑的脸。
“顾先生,”陈旻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却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处长想请您喝杯茶。”
顾兰因握着伞柄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下,面上却浮现出恰到好处的、略带讶异的温和笑容:“吴处长太客气了。只是不知,处长今日为何有如此雅兴?”
“处长只是有些关于学校风物的小事,想向先生请教。”陈旻的回答滴水不漏,已下车拉开了后座车门。
顾兰因心知无法推脱,微微颔首,优雅地收伞上车。车内弥漫着淡淡的皮革和烟草混合的气息,一如它主人给人的感觉,冷峻而难以捉摸。
车子并未驶向什锦花园,而是来到了城中一处僻静的茶社。雅间内,檀香袅袅,吴道时早已端坐在临窗的位置,面前的红泥小炉上,紫砂壶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他今日未穿军装,一身深灰色长衫,目光沉静,却比往日更添几分难以言喻的压迫感。
“顾先生,冒昧相邀,请坐。”吴道时抬手示意,亲自执壶,为顾兰因斟了一杯热茶,动作从容优雅,仿佛真的只是一次闲适的茶叙。
“吴处长太客气了。”顾兰因含笑落座,双手接过茶盏,指尖感受到瓷壁传来的温热。她心中警铃微作,面上却不露分毫。
茶香氤氲中,吴道时并未急于切入正题,而是随意聊起了近日的天气,北平的文坛轶事,甚至问及了戏剧社近期排演的剧目,语气平和,如同一位关心教育的开明绅士。顾兰因小心应对,言辞得体,心中却丝毫不敢放松。
终于,吴道时话锋微转,似是不经意地提起:“说起来,灼灼近来似乎沉静了不少。可是学业上遇到了什么难题?还是……学校里有什么烦心事,让她受了影响?”他端起茶杯,目光透过氤氲的热气,看似随意地落在顾兰因脸上,那目光却犀利的试图剖开每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
顾兰因心中凛然,知道真正的机锋开始了。她轻轻放下茶盏,露出些许恰到好处的担忧与思索之色:“处长观察入微。灼灼近日确是比往常更沉静些,读书也愈发用功。至于烦心事……”她微微蹙眉,沉吟道,“或许是前番《墨痕》特刊惹出的风波,让这孩子心有余悸?又或者,只是年岁渐长,心思自然变得深沉了些?少女心事,本就难测。”
吴道时嘴角勾起极淡的弧度,指腹轻轻摩挲着温热的瓷杯边缘:“是吗?我还以为,是她结识了什么新朋友,或是受了哪位……故人的影响。”他刻意在“故人”二字上放缓语速,目光如蛛网般细细笼罩住顾兰因。他注意到,在她作答前那几乎无法捕捉的瞬息凝滞,以及她端起茶杯时,指尖那较之前更为细微的紧绷。
顾兰因借抿茶的动作略作缓冲,放下茶盏时笑容温婉依旧:“处长说笑了。灼灼平日交往的都是校内的同学师长,规矩得很。至于故人……自沉先生东渡后,似乎也并无其他故人与灼灼有太多往来。”
吴道时心中冷笑。‘并无其他故人’?此话说得太过绝对,反倒显得欲盖弥彰。宋华卓不算故人?她顾兰因自己,不也算是“故人”之一?她急于将“故人”的范畴限定在“沉墨舟”一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破绽。
吴道时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了一下,发出极轻微的“嗒”声。他不再迂回,目光陡然锐利了几分,仿佛终于失去了耐心:“顾先生,明人不说暗话。近日北平颇不平静,有些魑魅魍魉在暗中活动,比如……那个搅得满城风雨的‘猎户’。先生交游广阔,耳目灵通,不知可曾听过什么风声?对此人……有何看法?”
顾兰因神色坦然中带着忧愤:“‘猎户’?自是听过。此人神出鬼没,能让日寇焦头烂额,是位了不起的义士。只可惜,兰因一介女流,身处校园,实在无从得知其详。”
沉默在茶香中蔓延,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吴道时盯着她,不放过她眼中任何一丝波澜。她的回答太快,太流畅,仿佛早已打好腹稿。对“猎户”的评价,也过于正面和笼统,完全避开了任何可能引发联想的具体细节,这是一种高级的回避技巧。 他忽然轻笑一声,声音里听不出温度:“顾先生说得是。看来是我多虑了。只是……”他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如今局势复杂,暗流汹涌。有些水,太深,太浑,一不小心便会溺毙其中。先生是聪明人,灼灼更是心思单纯,还望先生平日多加提点,让她远离是非。有些不该有的好奇心……最好收起。”
顾兰因郑重颔首:“处长提醒的是。兰因记下了,定会谨言慎行,也会多多提醒灼灼。”
茶尽,话止。
吴道时面上不动声色,心中那模糊的疑影却愈发清晰。顾兰因的应对堪称完美,但正是这种完美,反而让他确信——她知情,而且在极力掩饰。她几次叁番的示警,其信息精准度,绝非一个普通女教师所能获得。她背后必然有极其隐秘的消息来源。而今天,她所有言辞中的细微偏差和刻意引导,都隐隐指向那个已然东渡的、曾与吴灼关系密切的“故人”——沉墨舟。一个精通密码、学识渊博、且恰好在此敏感时期离开北平的人。
送走顾兰因后,吴道时独坐雅间,窗外细雨依旧。他面色沉静,眼神却幽深如寒潭。 ↑返回顶部↑
属下明白。陈旻低头退出。
书房重归死寂。
吴道时站在窗前,夜色如墨。
一个精通密码的国文教师,一个让他妹妹牵肠挂肚的男人,一个可能是猎户的嫌疑人。 这叁重身份在沉墨舟身上的重迭,让吴道时心中的恐慌与妒火交织燃烧。
******
几日后,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
顾兰因撑着油纸伞,刚走出贝满女中的校门,便看见一辆黑色的轿车无声地滑至身前停下。
车窗降下,露出陈旻那张不苟言笑的脸。
“顾先生,”陈旻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却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处长想请您喝杯茶。”
顾兰因握着伞柄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下,面上却浮现出恰到好处的、略带讶异的温和笑容:“吴处长太客气了。只是不知,处长今日为何有如此雅兴?”
“处长只是有些关于学校风物的小事,想向先生请教。”陈旻的回答滴水不漏,已下车拉开了后座车门。
顾兰因心知无法推脱,微微颔首,优雅地收伞上车。车内弥漫着淡淡的皮革和烟草混合的气息,一如它主人给人的感觉,冷峻而难以捉摸。
车子并未驶向什锦花园,而是来到了城中一处僻静的茶社。雅间内,檀香袅袅,吴道时早已端坐在临窗的位置,面前的红泥小炉上,紫砂壶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他今日未穿军装,一身深灰色长衫,目光沉静,却比往日更添几分难以言喻的压迫感。
“顾先生,冒昧相邀,请坐。”吴道时抬手示意,亲自执壶,为顾兰因斟了一杯热茶,动作从容优雅,仿佛真的只是一次闲适的茶叙。
“吴处长太客气了。”顾兰因含笑落座,双手接过茶盏,指尖感受到瓷壁传来的温热。她心中警铃微作,面上却不露分毫。
茶香氤氲中,吴道时并未急于切入正题,而是随意聊起了近日的天气,北平的文坛轶事,甚至问及了戏剧社近期排演的剧目,语气平和,如同一位关心教育的开明绅士。顾兰因小心应对,言辞得体,心中却丝毫不敢放松。
终于,吴道时话锋微转,似是不经意地提起:“说起来,灼灼近来似乎沉静了不少。可是学业上遇到了什么难题?还是……学校里有什么烦心事,让她受了影响?”他端起茶杯,目光透过氤氲的热气,看似随意地落在顾兰因脸上,那目光却犀利的试图剖开每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
顾兰因心中凛然,知道真正的机锋开始了。她轻轻放下茶盏,露出些许恰到好处的担忧与思索之色:“处长观察入微。灼灼近日确是比往常更沉静些,读书也愈发用功。至于烦心事……”她微微蹙眉,沉吟道,“或许是前番《墨痕》特刊惹出的风波,让这孩子心有余悸?又或者,只是年岁渐长,心思自然变得深沉了些?少女心事,本就难测。”
吴道时嘴角勾起极淡的弧度,指腹轻轻摩挲着温热的瓷杯边缘:“是吗?我还以为,是她结识了什么新朋友,或是受了哪位……故人的影响。”他刻意在“故人”二字上放缓语速,目光如蛛网般细细笼罩住顾兰因。他注意到,在她作答前那几乎无法捕捉的瞬息凝滞,以及她端起茶杯时,指尖那较之前更为细微的紧绷。
顾兰因借抿茶的动作略作缓冲,放下茶盏时笑容温婉依旧:“处长说笑了。灼灼平日交往的都是校内的同学师长,规矩得很。至于故人……自沉先生东渡后,似乎也并无其他故人与灼灼有太多往来。”
吴道时心中冷笑。‘并无其他故人’?此话说得太过绝对,反倒显得欲盖弥彰。宋华卓不算故人?她顾兰因自己,不也算是“故人”之一?她急于将“故人”的范畴限定在“沉墨舟”一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破绽。
吴道时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了一下,发出极轻微的“嗒”声。他不再迂回,目光陡然锐利了几分,仿佛终于失去了耐心:“顾先生,明人不说暗话。近日北平颇不平静,有些魑魅魍魉在暗中活动,比如……那个搅得满城风雨的‘猎户’。先生交游广阔,耳目灵通,不知可曾听过什么风声?对此人……有何看法?”
顾兰因神色坦然中带着忧愤:“‘猎户’?自是听过。此人神出鬼没,能让日寇焦头烂额,是位了不起的义士。只可惜,兰因一介女流,身处校园,实在无从得知其详。”
沉默在茶香中蔓延,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吴道时盯着她,不放过她眼中任何一丝波澜。她的回答太快,太流畅,仿佛早已打好腹稿。对“猎户”的评价,也过于正面和笼统,完全避开了任何可能引发联想的具体细节,这是一种高级的回避技巧。 他忽然轻笑一声,声音里听不出温度:“顾先生说得是。看来是我多虑了。只是……”他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如今局势复杂,暗流汹涌。有些水,太深,太浑,一不小心便会溺毙其中。先生是聪明人,灼灼更是心思单纯,还望先生平日多加提点,让她远离是非。有些不该有的好奇心……最好收起。”
顾兰因郑重颔首:“处长提醒的是。兰因记下了,定会谨言慎行,也会多多提醒灼灼。”
茶尽,话止。
吴道时面上不动声色,心中那模糊的疑影却愈发清晰。顾兰因的应对堪称完美,但正是这种完美,反而让他确信——她知情,而且在极力掩饰。她几次叁番的示警,其信息精准度,绝非一个普通女教师所能获得。她背后必然有极其隐秘的消息来源。而今天,她所有言辞中的细微偏差和刻意引导,都隐隐指向那个已然东渡的、曾与吴灼关系密切的“故人”——沉墨舟。一个精通密码、学识渊博、且恰好在此敏感时期离开北平的人。
送走顾兰因后,吴道时独坐雅间,窗外细雨依旧。他面色沉静,眼神却幽深如寒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