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文艺妇女 第111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国外翻译好的新闻,传回国内,国内再重新整理编辑,同时输送自己的观点。
  在这方面,李稻花对于采编部人员的三观要求,大于学历要求。
  她希望,展示真实的国外,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都需要展示。
  她也不是那种偏激的人,不会只报道国外的不好,这时候的国外还是有好的地方的。
  也有体现优良品质的地方,比如说这时候的消防员还没有彻底摆烂,比如说这时候他们也在禁毒……
  杂志社正式组建完成的那天,李稻花请所有人吃了顿饭,第二天,杂志社就要开始运营。
  他们杂志社开通了专线,就是为了方便沟通,这条专线的开通也没少花钱。
  刚开始的几篇文章是李稻花写的,她不用等翻译人员翻译新闻,她要写的是她的真实经历,还有她在阿美莉卡吃饭的时候,那家唐人街老板的故事。
  那家饭店是祖传的,老板今年五十多岁,他是1932年出生的,听他父亲说,他出生没多久,他们全家就到阿美莉卡打工了。
  他父亲也是亲戚介绍来的。
  “我爸说,刚来的时候,很苦的,经常要跟当地人打架,当地人看不起我们,我们老实做生意,不仅要交保护费,还经常受欺负。”
  提起这些事,老板并没有什么愤恨的表情,他有记忆的时候,他家已经站稳脚跟了,唐人街这块地方的人,在某些方面还是很团结的。
  老板还提到了抗战期间,他家也捐款了,那时候,国内有人专门到唐人街去演讲,讲国内的情况,捐款的人不少。
  虽然大家也都只是在这里讨生活,“但是我爸说,那是我们的根,家里还有不少人呢。”
  后来就是国内抗战胜利,又打了几场仗,真正站稳脚跟。
  “我爸还说,等以后,一定要回去看看。”
  老板还说,李稻花获得诺奖的事,唐人街很多人都知道的,也觉得与有荣焉,尤其是李稻花的发言,有骨气。
  “没想到,你个女娃,还挺硬气,国内现在都这么硬气吗。”
  李稻花当时只是笑笑没说话,不知道现在看到柳美的发言,老板是什么感想。
  老板也有自己的小烦恼,他的这个饭店算是祖传,到他手里也
  算是运营良好,只是他的孩子不愿意接手饭店。
  觉得在唐人街里开饭店没出息,他孩子想出去闯闯,他家里的存款,有一部分就这么被闯没了。
  “在这里是比国内挣钱啦,但是花钱的地方也比国内多很多,除了东西贵,还有各种各样的税,晚上太乱,基本上也没什么人吃饭……”
  华侨的生活也很具有代表性,以后她还会去采访一些真实的润人故事,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正规途径到阿美莉卡工作的。
  她把这个故事整理出来,起名,海外华侨的故事,就是这么的朴实无华。
  而杂志的名字,她选择的是《九洲》。
  国内开眼看世界的的第一本书《海国图志》,是以《四洲志》为底本。
  所以她选择杂志名字为九洲,也算是结合了古今中外。
  第113章 大对账李稻花办杂志,经过她的招……
  李稻花办杂志,经过她的招聘广告,很快就很多人知道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