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尤氏看到李莞,忙把她接到自己那桌。
  李莞心里有事,食而无味,喝酒也不香。
  宝玉跟姑娘们聚在一起,高兴了总要赋诗。今儿,他们决定玩行酒令。
  这行酒令的玩法,是湘云提出的,“需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加起来总共成一句话。”(注1)
  总之,就是引经据典,然后再即兴发挥。
  黛玉打头,先赋引经据典的部分:“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李莞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落霞与孤鹜齐飞”,出处是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风急江天过雁哀”,出处是宋代陆游《寒夕》中的“风急江天无过雁”。“折足雁”是骨牌名。“九回肠”是曲牌名,出处是汉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肠一日而九回”。“鸿雁来宾”是旧时历书上的话。
  透过这首行酒令,李莞仿佛看到,孤雁飞向远方的落霞,江上的风十分急。只听见雁鸣哀婉,原来是一只断了足的孤雁。让人愁绪回肠。秋深了,鸿雁都来当宾客了。
  短短几分钟,黛玉就即兴了一首意境深远的诗。难怪当年李岩未见其人,就对其诗心生爱慕。
  黛玉又拈起桌面的一个搸穰,吟着行酒令中的即兴部分:“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砧是捣衣石的意思。后半句出自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诗中描写了长安的女子在秋夜捣衣之景,心却思念着远方的人。
  李莞读到后半句,又想到了弟弟李岩。若他得知,她的诗如今都是对他的思念,会有多高兴。听说边塞在打决战了,但愿一切顺利,早早凯旋而归。
  随后,湘云也赋了诗。
  又过了一会儿,素云在李莞耳边悄悄说了两句,“大奶奶,查清楚二叔的事情了。”
  王熙凤跟李莞坐在一起,只听见“二叔”二字,又见素云面色凝重,便知道李家有事。
  王熙凤笑着对李莞道:“大嫂子,你家要有事,你且忙,这儿有我看着。翻不了天。”
  李莞便下席,找了个僻静处,听素云回报。“大奶奶,刚刚您派去的小厮回来了。他说,李二老爷住在崇活客栈没错。跟他一块儿的,还有个女的,长着桃花眼,圆脸,脸上还有一对酒窝子。”
  那女的,正是李二叔外室丰二娘的长相。当年她纵的一把火,那李莞住的绣楼烧了个精光。
  果然如李莞所料,二叔这次回来闹着要分家,并不简单。原来是又不知怎地跟丰二娘搞到一起去了。
  “大奶奶,还有个事儿,李二老爷在看大夫,也被跟着的小厮给盯到了。小厮使了银子,往那大夫手里买了药方。”素云将那药方交给李莞。
  “正好,今天这儿有行家,我一会儿问问,省得出门找大夫帮看方子。”李莞道。黛玉就能看方子,正好让她帮着看看。
  李莞回席时,听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地道:“云姑娘吃醉了,在山子后头的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
  众人都去看,但见湘云卧在石凳子上,梦正酣,芍药花飞了一身。头上、脸上、身上,都是花瓣,手里的扇子掉了,也有一半埋入落花之中。
  那画面真的是美极了。
  十几岁,正是女孩子最美好的时候。李莞感叹着青春蓬发的盎然生命力。愿每个善良美好的女孩子,都被岁月温柔对待。
  第74章 不当大冤种
  众人笑着推湘云。“快醒醒,当心潮凳上睡出病来。吃饭去。”
  湘云才发现自己刚刚是吃醉了,出来纳凉避静,不想睡着了。她被喊醒后,跟着众人来红香圃,漱口吃茶。
  黛玉被李莞喊到一边。李莞拿出李家二叔在吃的药方,递给黛玉。“这个方子想请姑娘帮忙看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