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 / 3)
“那是当然的。”李莞也不客道。在这个家,霸气一些,更能镇得住场子。
屋里传来姑娘们的笑声,王熙凤寻声,把巧姐儿也抱去一起热闹热闹。
只见黛玉、迎春、探春、惜春几个姑娘,还有贾兰,围着一只通身雪白的小动物在看。
巧姐儿快两岁了,正是咿呀学语的时候。小孩子看到小动物,总是很高兴的。
巧姐儿被乳母抱着,小身子往前直梗,用像包子一样的小手指着小梨花道:“狗狗,狗狗”。
姑娘们掩面笑着。
贾兰道:“它其实是一只小狐狸。”
巧姐儿还没有学会说很复杂的语句,跟着贾兰学出来的“小狐狸”三个字,竟像是在说,喜欢你。
李岩跟着李莞,在屋门口看着屋里的热闹。
看到正在说说笑笑的黛玉,李岩的心是激动的,又见到他倾慕的女诗人了。
对上李家哥哥温柔的眼神,黛玉的心开始扑腾扑腾的,像院里养的两只兔子跑到心里边一样。
宝玉、宝钗闻讯也来了李莞的小院。一时间屋里热闹得都要站不下了。大家都来围观小梨花这样稀罕的白狐狸。
待到下午迟一些的时候,李莞估着贾母午睡醒来的时间,便带着李岩、诸姐妹一起去见贾母。
贾母要留李岩吃晚饭,李岩还是跟往年一样辞过。路上又转去果子铺,买了些果干、糕点带回李家,跟李家老太太、他父母、李婶、还有李家二房两个庶出的妹妹,每人都带了。
小梨花留在了李莞屋里,给贾兰玩几天。有它在,姑娘们往李莞处来得更勤了。
*
李莞第二天就去庄妈妈处,谈盘铺子的事。连同有手艺的伙计,跟铺子里的家当,李莞给了一个丰厚的价格,足够让庄妈妈回家安享天伦。庄妈妈欣然接受,还跟李莞说,做果子上的事儿,随时可以去她家找她。
庄妈妈留下的班底,技术上没有问题。铺子开不下去,主要是门面的人流量不行。
李莞前世第一份工,便是读大学时,周末在超市兼职促销。还别说,营销对路了,东西就是卖得快。
李莞有点子,贾家正好人多。而且贾家有些人,就是应着老太太、王夫人等人的喜好,放在家里的。比如从姑苏请来的十二个小戏骨,自打元春省亲后,除了逢年过节搭台唱戏,也无甚事干。又比如家里的丫鬟,光宝玉屋里就有二十多个,那些丫鬟为了谁能够进屋里伺候互相争着呢。其实荣府用不着那么多人,只是有些是家生子,生来就是荣府的人了。
李莞借着元妃省亲打下的一个漂亮仗的东风,在人员调度上,已经任由她点兵了。
合着省亲用剩下的彩纸,绢带,木材等物,李莞设计了一款小推车,跟前世超市门口摆着促销用的小推车差不多的那种。彩旗上写着“东角街姐们儿果子铺”。
果子铺原来叫“庄妈妈果子铺”,现在李莞跟家里的大小姑娘们接了,便换了个名儿“姐们儿果子铺”。
李莞陪嫁的几个铺子就在东角街的街口子上,一去就能看到。因此,彩旗上把地址也写上了。
那些小戏骨嗓子本身都好听,用戏腔在各个街口喊上两嗓子,就很引流。
姐们儿果子铺的果子、糕点物美价廉,很快就被人知道了。没过几天,铺子开始供不应求。
此外,李莞出了她前世见过的爆款食品,比如重糖炒板栗、矮子馅饼、薄皮烧饼等。这些爆款,都是原来要排很长的队才能买到的。
果子铺子火了后,带着李莞连着的另外几家门脸儿也盘活了。一时间,竟有财源滚滚之势态。
*
李岩又要奔赴西北前线了。李家人一千一万个舍不得,只是不说出口,因了李岩那句“为了家国”。 ↑返回顶部↑
屋里传来姑娘们的笑声,王熙凤寻声,把巧姐儿也抱去一起热闹热闹。
只见黛玉、迎春、探春、惜春几个姑娘,还有贾兰,围着一只通身雪白的小动物在看。
巧姐儿快两岁了,正是咿呀学语的时候。小孩子看到小动物,总是很高兴的。
巧姐儿被乳母抱着,小身子往前直梗,用像包子一样的小手指着小梨花道:“狗狗,狗狗”。
姑娘们掩面笑着。
贾兰道:“它其实是一只小狐狸。”
巧姐儿还没有学会说很复杂的语句,跟着贾兰学出来的“小狐狸”三个字,竟像是在说,喜欢你。
李岩跟着李莞,在屋门口看着屋里的热闹。
看到正在说说笑笑的黛玉,李岩的心是激动的,又见到他倾慕的女诗人了。
对上李家哥哥温柔的眼神,黛玉的心开始扑腾扑腾的,像院里养的两只兔子跑到心里边一样。
宝玉、宝钗闻讯也来了李莞的小院。一时间屋里热闹得都要站不下了。大家都来围观小梨花这样稀罕的白狐狸。
待到下午迟一些的时候,李莞估着贾母午睡醒来的时间,便带着李岩、诸姐妹一起去见贾母。
贾母要留李岩吃晚饭,李岩还是跟往年一样辞过。路上又转去果子铺,买了些果干、糕点带回李家,跟李家老太太、他父母、李婶、还有李家二房两个庶出的妹妹,每人都带了。
小梨花留在了李莞屋里,给贾兰玩几天。有它在,姑娘们往李莞处来得更勤了。
*
李莞第二天就去庄妈妈处,谈盘铺子的事。连同有手艺的伙计,跟铺子里的家当,李莞给了一个丰厚的价格,足够让庄妈妈回家安享天伦。庄妈妈欣然接受,还跟李莞说,做果子上的事儿,随时可以去她家找她。
庄妈妈留下的班底,技术上没有问题。铺子开不下去,主要是门面的人流量不行。
李莞前世第一份工,便是读大学时,周末在超市兼职促销。还别说,营销对路了,东西就是卖得快。
李莞有点子,贾家正好人多。而且贾家有些人,就是应着老太太、王夫人等人的喜好,放在家里的。比如从姑苏请来的十二个小戏骨,自打元春省亲后,除了逢年过节搭台唱戏,也无甚事干。又比如家里的丫鬟,光宝玉屋里就有二十多个,那些丫鬟为了谁能够进屋里伺候互相争着呢。其实荣府用不着那么多人,只是有些是家生子,生来就是荣府的人了。
李莞借着元妃省亲打下的一个漂亮仗的东风,在人员调度上,已经任由她点兵了。
合着省亲用剩下的彩纸,绢带,木材等物,李莞设计了一款小推车,跟前世超市门口摆着促销用的小推车差不多的那种。彩旗上写着“东角街姐们儿果子铺”。
果子铺原来叫“庄妈妈果子铺”,现在李莞跟家里的大小姑娘们接了,便换了个名儿“姐们儿果子铺”。
李莞陪嫁的几个铺子就在东角街的街口子上,一去就能看到。因此,彩旗上把地址也写上了。
那些小戏骨嗓子本身都好听,用戏腔在各个街口喊上两嗓子,就很引流。
姐们儿果子铺的果子、糕点物美价廉,很快就被人知道了。没过几天,铺子开始供不应求。
此外,李莞出了她前世见过的爆款食品,比如重糖炒板栗、矮子馅饼、薄皮烧饼等。这些爆款,都是原来要排很长的队才能买到的。
果子铺子火了后,带着李莞连着的另外几家门脸儿也盘活了。一时间,竟有财源滚滚之势态。
*
李岩又要奔赴西北前线了。李家人一千一万个舍不得,只是不说出口,因了李岩那句“为了家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