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又转头看向林巧枝:“你应该看过它们的资料。”
  “是看过, ”林巧枝如实应道,尽管这四艘水面舰艇的到来, 填补了新中国大型水面舰艇的空白, 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实力。
  但她还是苦笑:“花了咱们足足68吨黄金呢。”
  还是四艘退役的……破船。
  尽管很不想这样形容,但确实是苏联淘汰下来的老旧舰艇,状态很差了。
  “你还嫌弃上了。”徐世秦一笑,感慨着年轻真好,“当时引进的时候,可有人力排众议,说的是, 破烂也要买。”
  若非有这个基石,他们自身的技术绝对难以发展到如今的水平。
  林巧枝当然也知道那时的情况严峻, 必须要买。
  但是不妨碍她心疼,“太贵了,高于当时市场价好几倍了。”
  “你这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别看这是人家淘汰下来的,但在当时,也是我们无法自制的先进装备。从来没有过的,想都不敢想嘞!”徐世秦指了指那几个木雕模型下的名牌,为它们抱屈,“你看看这几个名字。”
  林巧枝再看了一遍:“北方四个大工业城市的名字?”
  “你瞧!”他看向这几个木雕模型的眼神有些复杂,感慨道:“如果不是怀揣着将来咱们自己也要建造大舰的梦想,可不会专门起这几个名字。”
  中国人起名字,向来是寄托着情感的。
  四个城市之名,是钢铁、是煤炭、是能源、是重工基地。
  对徐世秦这一代人来说,它们不仅是国防实力的提升,更是在艰难时期寻求自强的决心。
  他是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人,当时多么宝贝这四个大家伙,在港口见到它们远远驶来时有多欢呼雀跃,对它们的感情就有多深。
  再往后。
  是他们自己吃透的一些技术,实现突破,能顺利批量生产的装备。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
  从学习苏联技术,到关系破裂后自发的奋力追赶,不断的产出,不断的突破,不断的战斗。
  一直到七十年代初下水的那艘。
  这个小型展馆才终于是走到了头。
  这过程,本该看得人热血沸腾,胸腔直冒豪气。
  这么多技术难度较高的设备,都被一一攻克了,终于能批量生产了!
  可惜林巧枝是工业内行人,长吁出一口气,看向徐世秦,笑了下:“每个人来参与项目,不会都要来这参观一遍吧?”
  确实是个激发斗志和热情的好方法。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尽管他们奋力追赶,但世界海军装备领域,也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好不容易追赶上的“先进设备”,现如今,已经谈不上先进、尖端、领先了,半点不沾边了,已然是西方眼中的普通装备,甚至落后装备。
  “这不是效果挺好嘛。”徐世秦被挑破了也不恼,反而笑了笑,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尤其是看着年轻人眼底颤动,泄出高昂的战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