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2 / 3)
桑盼没有回应,看着她,等着她的下一句话。
“去与不去,你可曾想过吗?”
桑盼一顿,表情空白了一瞬,显然没有想到,顾云篱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敌营中,正是多年前弃她而去的少年爱人,数十年的消磨,真情还留有几分?恨意又余下多少?她不愿去想,大有随波逐流之意。
“我想,这该由你选择。”顾云篱的声音再次传来,在她耳边响彻。
“去,为何不去?”她支着身子想起身,却疼得动弹不了,声音发虚,“留在这里,等着我的不就只剩杀头之刑吗?”
更多的,她想去做一个了结,痴缠她半生的梦魇,夜里昭罪宫割袍断义的景象历历在目,似又在眼前重现,她心口抽痛,吸了口气。
“事已至此,我还有几分选择的余地呢?”
*
这一条消息,李繁漪终究没有上报予中书,除却顾云篱几人与她,无人知道商王还有这样的要求。
她并非有意为桑盼遮掩,只是想到这要求说出去,又要惹来中书里那一群老儒臣喋喋不休的议论,便觉得脑袋又提前嗡嗡作响起来了。
商王狡猾的性子,若是在谈判桌上与朝廷和谈,而后遵循和谈结果的可能性又有几分?李繁漪却觉得甚是渺茫,但应下来未必是一件坏事,如今守备军耗在前线,硬打只能打个平手,倘若吐蕃人再进一步,叛军兵临城下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能拖延一日,让西南和成都府路有时间前来援助,便是值得的。
她脑中还在思索,没有注意到李淮仪的神情,直到他伸手在自己面前晃了晃,这才回过神来。
“方才说到哪了?”脸上没有尴尬,她喝了口茶,继续了方才中书商议的事情。
“是个好消息,永西路的商州前几日夺了回来,今早使节来报,看模样,是想朝廷批银,犒赏一番。”
李繁漪冷哼一声,换了个姿势坐:“战事还没个定数,又打起犒赏的主意了。”
“殿下,此话太寒人心,万不可说啊……”
“商州怎么打下来的,他们不最清楚吗?昨日探子传报,永西路的江湖门派也参与其中,这才一起攻下了商州,两拨人还因军功之事大打出手,险些又被吐蕃反噬。”
话音一落,几道目光便不由自主地落在了另一边的林胥身上。
“右仆射不觉得熟悉吗?”她撑着下巴,问道。
“殿下这是何意?”林胥扯了扯嘴角,做请教状。
“永西路的飞沙门,前年不就归顺了龙门吗?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右仆射那里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
这些年来,龙门表面仍旧沟通江湖与朝廷的枢纽,或许往前数几十年,它确实在极力扮演发挥着自己协调者的角色,但如今,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了过往,随着江湖与朝廷的关系越来越恶劣,愿意归顺龙门,间接为朝廷卖命的门派势力越来越少。
先帝李准早忌惮这些愈加猖狂的江湖势力,不惜用阴险的计策都要解决这些心头之患,到最后西去了也不见有效。这两方时常有冲突也不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了,众人乍一听,觉得也就是这么一件事了,可若是门派一早便归顺了龙门,便又是另一件事了。
出身草野的江湖门派并不受士大夫待见,互相看不顺眼,指着鼻子骂了这么些年,好不容易逮到这个机会,又怎会轻易放过?
“可见这些江湖人总归难掩粗野戾气!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样下去还了得?叛军外族还没打下来,自己人先因为这样的小事而内讧!”不等林胥回答,便已经有人先开了口,暗戳戳地话里有话,听得下面几个人面色各异。
李淮仪没有作声,静静听着下面几个人先吵嚷起来。
李繁漪也靠在后面,听着他们吵了半天,这才出言阻止:“行了,右仆射,这事情毕竟还归龙门管,你瞧瞧,应当怎么办?”
语罢,她顿了顿,坏心眼地补充道:“如今江湖中人仇视朝廷,只有龙门能说得上几句话了,还得您费心些。”
林胥抿着唇,牙关发紧,硬生生从牙缝里挤出来一句话:“我稍后便让手下的人去处理。” ↑返回顶部↑
“去与不去,你可曾想过吗?”
桑盼一顿,表情空白了一瞬,显然没有想到,顾云篱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敌营中,正是多年前弃她而去的少年爱人,数十年的消磨,真情还留有几分?恨意又余下多少?她不愿去想,大有随波逐流之意。
“我想,这该由你选择。”顾云篱的声音再次传来,在她耳边响彻。
“去,为何不去?”她支着身子想起身,却疼得动弹不了,声音发虚,“留在这里,等着我的不就只剩杀头之刑吗?”
更多的,她想去做一个了结,痴缠她半生的梦魇,夜里昭罪宫割袍断义的景象历历在目,似又在眼前重现,她心口抽痛,吸了口气。
“事已至此,我还有几分选择的余地呢?”
*
这一条消息,李繁漪终究没有上报予中书,除却顾云篱几人与她,无人知道商王还有这样的要求。
她并非有意为桑盼遮掩,只是想到这要求说出去,又要惹来中书里那一群老儒臣喋喋不休的议论,便觉得脑袋又提前嗡嗡作响起来了。
商王狡猾的性子,若是在谈判桌上与朝廷和谈,而后遵循和谈结果的可能性又有几分?李繁漪却觉得甚是渺茫,但应下来未必是一件坏事,如今守备军耗在前线,硬打只能打个平手,倘若吐蕃人再进一步,叛军兵临城下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能拖延一日,让西南和成都府路有时间前来援助,便是值得的。
她脑中还在思索,没有注意到李淮仪的神情,直到他伸手在自己面前晃了晃,这才回过神来。
“方才说到哪了?”脸上没有尴尬,她喝了口茶,继续了方才中书商议的事情。
“是个好消息,永西路的商州前几日夺了回来,今早使节来报,看模样,是想朝廷批银,犒赏一番。”
李繁漪冷哼一声,换了个姿势坐:“战事还没个定数,又打起犒赏的主意了。”
“殿下,此话太寒人心,万不可说啊……”
“商州怎么打下来的,他们不最清楚吗?昨日探子传报,永西路的江湖门派也参与其中,这才一起攻下了商州,两拨人还因军功之事大打出手,险些又被吐蕃反噬。”
话音一落,几道目光便不由自主地落在了另一边的林胥身上。
“右仆射不觉得熟悉吗?”她撑着下巴,问道。
“殿下这是何意?”林胥扯了扯嘴角,做请教状。
“永西路的飞沙门,前年不就归顺了龙门吗?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右仆射那里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
这些年来,龙门表面仍旧沟通江湖与朝廷的枢纽,或许往前数几十年,它确实在极力扮演发挥着自己协调者的角色,但如今,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了过往,随着江湖与朝廷的关系越来越恶劣,愿意归顺龙门,间接为朝廷卖命的门派势力越来越少。
先帝李准早忌惮这些愈加猖狂的江湖势力,不惜用阴险的计策都要解决这些心头之患,到最后西去了也不见有效。这两方时常有冲突也不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了,众人乍一听,觉得也就是这么一件事了,可若是门派一早便归顺了龙门,便又是另一件事了。
出身草野的江湖门派并不受士大夫待见,互相看不顺眼,指着鼻子骂了这么些年,好不容易逮到这个机会,又怎会轻易放过?
“可见这些江湖人总归难掩粗野戾气!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样下去还了得?叛军外族还没打下来,自己人先因为这样的小事而内讧!”不等林胥回答,便已经有人先开了口,暗戳戳地话里有话,听得下面几个人面色各异。
李淮仪没有作声,静静听着下面几个人先吵嚷起来。
李繁漪也靠在后面,听着他们吵了半天,这才出言阻止:“行了,右仆射,这事情毕竟还归龙门管,你瞧瞧,应当怎么办?”
语罢,她顿了顿,坏心眼地补充道:“如今江湖中人仇视朝廷,只有龙门能说得上几句话了,还得您费心些。”
林胥抿着唇,牙关发紧,硬生生从牙缝里挤出来一句话:“我稍后便让手下的人去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