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五年,我登基了 第12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燕州都能如此, 其他地方更不用说了。幽州周边如此繁荣, 看得不少地方眼馋不已。
  谁都看出来幽州的发展势头有多猛,当然也能看的出陛下对幽州有多重视。所以在听闻陛下想将幽州提为东都后,众人竟有种“果然如此”之感。
  幽州即便不是陛下的故土,可也是龙兴之地, 陛下回了长安心里也终究是惦记着那块地方。不少老臣酸得不行,为着这事儿跟幽州那群人争论不休。
  幽州系官员向来战斗力惊人, 他们内部或许也有些明争暗斗,譬如郑兴成看谁都不顺眼, 王绰跟江舟纵然解开了误会但也还是别扭得很,魏平性子孤僻与谁也不亲近, 华观复总是嫌其他人太粗鄙……但在涉及陛下决定的事情上,幽州出来的这批官员每次都是团结得可怕。这次也一样。
  这群人只认准裴杼。其实他们自己对将幽州变成东都也没什么想法,但是, 谁让这主意是陛下提的?他们不支持陛下,难不成早支持那些不成器的老臣?做梦呢,这个东都必须尽快敲定!
  朝堂上吵得昏天暗地, 主要还是其他非幽州官员觉得陛下偏心,为什么扶持幽州不扶持他们的家乡?
  要说名正言顺,洛阳才是当仁不让的东都之选,实在不行,江南各地也可以顶上。他们承认幽州的确很厉害,幽州的人也都拼得很,但他们就是看不惯陛下对这地方魂牵梦绕。
  争了一两个月,最终还是幽州占据上风。
  没办法,圣心在那儿,一众不甘心的老臣们只能扼腕叹息。不过也没人规定景国就只能有两个都城,东都别想了,改为上京吧。到此时,众人还是没忘洛阳,准备将东京这称呼留给洛阳,日后若有机会便磨着陛下答应,在江南选个地方封为南京,各地都是京城,岂不更是皆大欢喜?
  上京就上京吧,裴杼无所谓具体什么称呼,反正目的达成了就行。
  政令颁下去后,顺带还交代了一遍下半年巡行上京的旨意。
  消息传入河北道,各地官员百姓都在庆贺,幽州与永宁县更是一片欢腾。
  时任幽州太守的张太守怎么都没想到,这样的大馅儿饼能落到他头上。幽州封为上京,他的职级虽然没变,但日后的前途必然更广,兴许再过个几年还能往上升一升。他也不指望升多高,能去河北道衙署就成。
  才跟外邦商贾谈成一笔生意的杨夫人瞅着他这飘飘然的模样,很有些看不上:“是幽州变成上京,又不是你一步登天了,瞧把你乐的,这才到哪儿?”
  张太守咽了口吐沫,感觉自家夫人胆子越来越大了:“都已经成了上京了,咱们下半年还要接驾,这还不算一步登天啊?放眼各地官员,有几个能有运气参与接驾的?”
  张太守知道自己的本事,他并非王丞相那等能力过人之辈,就连郑大人、魏尚书都比不了,这些人真有一技之长,而他不过平平。但好在老天爷到底眷顾他,让他一开始就跟对了主子。如今这样,张太守已经很满足了。
  杨夫人没吱声。这两年,他们家中已经变了样,话语权从她丈夫手里转到她手中。杨夫人毫不怀疑,日后即便高升也是她先升,她这丈夫估计也就顺带着沾一沾她的光。
  幽州似张太守这样狂喜的官吏大有人在,陛下好不容易才回来一次,他们其实也想念得紧。众人正准备兴师动众地接驾,忽然被贺采访使一巴掌打清醒了。
  贺朝俞不许各州、各县铺张浪费,再三强调节俭为要。若有谁敢接着接驾的由头贪污纳贿,保证他们活不到圣驾来的那日。
  贺朝俞一向宽以待人,但这次却异常严酷,甚至在第二日便训斥了河北道衙署的副使,还将几个蠢蠢欲动的小官给重责了三十大棍。
  这惩罚不仅严苛,还不顾脸面,底下州衙及县衙收到消息后,纷纷缩着脖子做人,再不敢张狂了。
  整个河北道也就百姓敢凑这个热闹了。
  下半年,裴杼带着朝中小半官员沿运河前往幽州。
  一路上,太常寺卿等人总算是开了眼了。知道陛下在河北道得人心,但是没想到他能这样得人心。
  官员心悦诚服,百姓夹道欢迎,甚至一早就准备了瓜果浆食,只为了能亲自看一眼陛下,让陛下知道他们的诚心。
  陛下跟皇后娘娘倒也不怕他们下毒,在德州港口处还真浅尝了两口,惹得那些百姓们送东西送得更勤了。
  后面陛下跟皇后也没再吃,一直跟几个年事高的老人家聊着家长里短,反倒是他们这些围观的官员都被分了点。
  御史大夫板着一张脸企图吓退所有人,可仍旧挡不住这群爱屋及乌的人,更有不死心的毛孩子跑过来,捧着一碟什么“德州扒鸡”想让他尝:“这可是咱们德州的特色菜,还是当初陛下想出来的,大人尝尝吧。”
  小孩儿说得诚挚。
  御史大夫心情复杂,这些孩子们若是知道他们在朝中如何反对幽州被封上京,只怕会便不会这样热情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