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五年,我登基了 第95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等到御船走远之后,百姓们才从地上爬起来,热切地望着官府的人。
  裴杼会心一笑,询问道:“鸡蛋备好了吗?”
  卫州太守点头如捣蒜:“一早就备下了。”
  裴杼顺势带走黄维凭跟周若水这两个耳目,留够时间给卫州官府发鸡蛋。
  他自己则回去盘点了一下行囊,准备打道回府了。过去这么久,他的衙署应该已经建好了吧,其实一开始的图纸裴杼这儿都有,只是后来在王师爷的改动之下,衙署建造便有些刹不住车,不知如今究竟变成了什么模样,裴杼还真有点好奇。
  他并未写信,打算悄悄地回去给众人一份惊喜。
  而贺辽也收拾好了包袱,准备给他爹一个大大的惊喜。
  儿子出门光宗耀祖去了,他爹应该会很欣慰吧。
  第121章 认出
  当天晚上, 贺辽便包袱款款地赶往幽州,为了不惹出乱子,他还留下了一封亲笔书信, 让他爹娘别担心,他此番出门是为了振兴贺家、建功立业来着, 等到功成名就便会回来。
  白天贺太守在处理公务,并未察觉儿子失踪。等晚上回来用晚膳时,才发现关在书房的儿子不见了!
  等下人颤颤巍巍地递上了这封信后, 贺太守府上直接闹翻了天。
  那兔崽子,他不过是嫌他正事不干, 将他关在书房反省两日而已, 他竟然捅出这样大的篓子!
  贺辽的一妻一妾木讷地站在下方,听着公公将丈夫骂得一文不值,看着婆婆在旁哭得喘不上来气,心中一片漠然。
  她们这位丈夫真有本事, 都不在家,还能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她们俩可不像公婆, 一心一意盼着把人找回来,妻妾二人都恨不得贺辽一辈子在外不回来, 反正公婆也不会亏待了他们。倒也不是贺辽人品有多烂,而是他这人见异思迁、三心二意, 若不是公公拦着,后院早就挤不下了。
  别看他这回嚷嚷着要去幽州军营挣战功,谁知道他去的到底是军营还是烟花地。在她们这儿, 贺辽的信誉等同于零。
  翌日一早,裴杼带着人同卫州官员辞行。
  卫州上下都没想到裴杼说走就走,丝毫没给他们反应的余地。要说陛下走就走吧, 走了他们还轻松了不少,但裴大人怎么也不多留些日子?
  卫州太守甚至都忘了自己之前是如何日夜祝祷,盼着裴杼早点走的,心中甚为不舍:“大人才刚忙完,怎么也不休息休息?您交代的食肆我们已安排妥当,商贾与厨子不日便能启程进京。再有,卫州各地也雇了船只,打算这两日乘船,南下经商。”
  或许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卫州来说意义格外不同,只要有商贾、有船客,卫州河段便会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富裕,这都是裴大人为他们带来的变化,他们很是希望裴杼能留下,同他们一起见证。
  裴杼也想,但他已经归心似箭了,歉意地道:“河北道的各属官早已经抵达幽州,却因正副使不在,白白耽误了不少时日。如今永济渠步入正轨、各州贪腐案件也已厘清,我与黄副使总该回程安顿这些属官了,总不能让他们一等再等。”
  黄维凭最恨裴杼叫他“副使”,偏偏他还就是个副使,压根没办法反驳。
  若说因为别的,卫州太守都有理由劝裴杼,但要说因为这些属官,他反而不好再开口了。虽然他经常在心中自诩裴大人的下属,但其实这些河北道属官才是裴大人真正的下属。说到底,还是他们占了这些人的时间与机缘。
  裴杼挥挥手,作别卫州官员,当日午后便登船北上。
  他本来打算悄悄地走,不想临行前却还是被不少百姓发现,众人奔走相告,一路前呼后拥地将裴杼送到了码头。
  裴大人来卫州后做的事情大家有目共睹,谁真心对他们,谁只将他们当奴隶,百姓们岂能不知?可惜他们到底留不住裴大人。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但只要卫州越来越好,他们与裴大人总能再相聚。众人围在码头,高声叮嘱让裴大人千万常回卫州看看。
  “等到明年,卫州肯定比现在热闹,大人莫要错过了!”
  “对喽,明年码头就修好了,大人记得回来!”
  “大人记得每年巡察个四五次,可别忘了我们啊。”
  百姓们奋力挥手。卫州不会永远都是这幅模样,等下回裴大人过来巡察的时候,卫州肯定能商贾遍地、热闹非凡,绝对不会比幽州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