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15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18章
  观音桥, 春明坊,杨家。
  伴随着院子里幽影精力充沛的汪汪声和白绾绾不甘寂寞的喵喵声,天光大亮, 杨蔓娘缓缓睁开了双眼。
  随着春日的到来, 汴京的天也亮的越发早了, 这会子按着现代的算法也才七点多, 黄澄澄的太阳就已经照在西厢的窗棂上了。
  揉了揉眼睛,杨蔓娘躺在床上一遍雇涌着,一边伸懒腰。
  “咚, 咚,咚!”
  便听见门外老三杨盼娘兴奋又急促的敲门声儿。
  “大姐大姐,快起来啦!今儿可是社日啊!我都听见社火队敲鼓的声音啦!”
  社日, 起源于先秦, 而盛于唐宋。
  一年两次,春社和秋社。其最初的目的是百姓为了祭祀土地, 祈求风调雨顺而举行的盛大集会,回报土地神给予一年的五谷丰登。社会这个词,也是由此衍生而来的。
  古诗有云, 社日双飞燕, 春分百啭莺。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不同朝代的两句诗,都是说的春社,春社也是仲春最盛大最美好的节日。一般春社的时间, 便是春分后第五个戍日, 万物生发,春暖花开,燕子归来, 雨水充足,正是休耕了一个冬天,土地最有活力的时候。
  大宋虽然商品经济发达,商人众多。但是官府对于农耕还是极为重视的。朝廷会在社日专门给官员们放假,让他们参与社祭,重农催耕。
  莺歌燕舞,黄鹂在春日的韶光里鸣叫歌唱。
  这般热闹又动人的日子,先生们也知道学子们上学的心思,所以各家学堂也都放了假,比如文绣院便是如此。
  杨蔓娘姐妹俩到的时候,土地庙前已经聚集了不少人,空地上也早早的搭起了十几个大棚子,周围乡里的保正里长们早早的们带着村里的青壮男女昂首挺胸,敲着鼓点儿进城,精心的装扮着属于自己村的社棚,许多棚顶上都撒上花瓣,绑上新鲜的柳枝儿。
  这会子还有些早,社祭还没正式开始,姐妹俩看了几眼各家的社棚,便转而开始先逛街。
  社日这天,可不单单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也是各大商家做生意的好日子,土地庙两旁也早早被大大小小的摊子占领了,各种各样新奇又便宜的小玩意儿,吸引着一群群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
  有卖瓜果的,卖鸡蛋鸭蛋的,卖兔子鸡鸭的,卖针头线脑的,卖各种廉价首饰头冠的。
  有那出售的各色水饭的,推着独轮小车儿卖爊肉和干肉脯儿,獾肉、野狐肉的,还有那跳着担子,卖自家制作的烧鹅、烤鸭、烧鸡、辣兔头、烤鸡皮、炙腰子的。
  “羊白肠儿!现煎现卖的羊白肠儿!十二文!尝一尝嘞客官!”
  “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煎耍鱼!千层儿!辣脚子!”
  “豆蔻山楂蜂蜜引子,雪泡豆儿水,酸甜可口,美容养颜哩......”
  那卖甜油糕的小贩正气势汹汹和一个赶牛车拉客的的汉子吵架,嫌对方的牛车挡住了他的生意。
  行人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儿,此起彼伏。
  “大姐,这味道闻着好香啊!咱们吃什么啊!”
  老三杨盼娘抽了抽鼻子。
  她一向喜欢买这些小食,尤其是逛街的时候。
  “先买两串麻腐鸡皮垫垫肚子!”
  杨蔓娘指了指不远处烟熏火燎的小摊子,笑眯眯的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