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皇帝沉吟片刻,脑中忽然闪过三月前谢玉书因赐婚抗旨跪在福宁殿外,徐一为其求情时曾言“谢小友与老夫同乡”。
  这其中“同乡”的情分,究竟有几何?皇帝正暗自思忖,忽见一名小太监步履匆匆地奔至御座旁侍立的老太监身侧,附耳低语了几句。
  老太监挥手让小太监退下,随即躬身凑近皇帝,低声转述。皇帝闻报,眉头微蹙,随即道:“宣。”
  “宣——黎明药堂神医徐一觐见——!”老太监尖利的声音穿透大殿。
  “徐神医?”
  “此时觐见?所为何来?”
  殿下文武百官霎时一阵骚动,交头接耳,嗡嗡声四起。直到老太监一声威严的“肃静”压下,殿内才重新归于寂静。
  裴一雪稳步入殿,向皇帝行礼拜见。皇帝直接问道:“神医此来,有何要事?”
  “回陛下。”裴一雪躬身,声音清晰而沉稳,“草民是为中部凌宜、百越、承平三省肆虐的疫病而来。”
  此言一出,纵然方才还有些窃窃私语,此刻整个朝堂也彻底落针可闻,仿佛连呼吸都屏住了。
  皇帝沉默片刻,问道:“神医对三省疫病,有何见解?”
  “陛下明鉴,”裴一雪抬起头,目光灼灼,“如今疫病已席卷三省,生灵涂炭。若再不加以遏制,假以时日,恐将我大庆拖入万劫不复之境地,不知又将有多少无辜百姓命丧黄泉!故草民斗胆,特此自请,愿随钦差大臣即刻启程赶往疫源重地青州,望陛下恩准!”
  霎时间,文武百官如沸水入油锅,轰然炸开!顷刻间便分作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派忧心忡忡,高举皇城安危大旗,力图将他留在京师:
  “陛下安危乃国之磐石!倘若那幕后贼人趁神医离京,在京城投毒作乱,危及陛下龙体,又该如何是好?!”
  另一派则痛心疾首,以三省哀鸿为念:
  “幕后贼人是否会投毒京城尚未可知,纯属臆测!然三省百姓水深火热,病逝者已逾万人!岂能因这虚无缥缈的‘倘若’,便将神医强留京城,弃三省万千生灵于不顾?!”
  “本官何曾说过弃百姓于不顾?!只是主张待京兆府擒获元凶,京城再无后顾之忧时,再遣神医离京方为稳妥!”
  “若京兆府迟迟捉不住那凶徒,三省百姓如何等得起?!每拖延一日,便是上千条人命啊!”
  “够了!”皇帝一声厉喝,如惊雷炸响,瞬间压下所有争吵,“殿前喧哗,成何体统!”
  百官噤若寒蝉。皇帝目光转向裴一雪,语气转为郑重:“神医心怀苍生,挺身赴险,真乃我大庆之幸!朕今日便在此,将三省黎民的性命托付于神医之手!望神医不负众望,早日平定这祸乱国本的疫灾,凯旋还朝!”
  准允了裴一雪,朝廷仍需选派官员携赈灾银饷物资与他同行。
  此刻,在百官眼中,徐一神医的医术几近通神。一月之内六场诡异疫病的扑灭,早已验证了“徐一在侧,性命无虞”的铁律,京城三岁小儿都知。
  有神医同行,此行凶险骤降。甚至在不少人看来,那幕后黑手随时可能对京城发难,跟着徐一去凌宜,反倒比留在京城更安全几分!
  更何况,若能办成这平定三省疫灾、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天大功劳,前程何愁?
  一时间,朝堂之上,从皇子到百官,心思皆活络起来。
  方才避之唯恐不及的苦差,转眼竟成了人人垂涎的香饽饽。
  “陛下!”燕王赵宴清率先出列,“徐神医高义,儿臣身为皇子,岂能袖手旁观?值此大庆子民罹难之际,儿臣责无旁贷!燕王赵宴清,自请前往凌宜主持赈灾!”
  “怎能让燕王亲涉险境?”魏王赵弘璋紧跟着跨前一步,朗声道,“燕王儿女绕膝,且我那皇侄儿不过三五岁稚龄,此等差事,理应由儿臣这个无牵无挂的‘孤家寡人’前往!魏王赵弘璋,自请赴凌宜赈灾,望父皇成全!”
  除了尚在禁足期的晋王,到场的皇子皆你争我抢,寸步不让,心中无不盘算:功劳即便己方捞不到,也绝不能让对手轻易捡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