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凶悍小夫郎 第114节(2 / 4)
眼下若有商户肯出些银子助县衙修路,往后县衙不止会在路引和沿路的驿站上给他们行方便,商税上还能有所优惠。
消息传出去后,原本忌惮沈、乌、徐三家威势的商户们,都开始蠢蠢欲动了……
第145章
哪个做买卖的不想把生意做大?原先岭北一潭浑水,因人而异的商税、破烂的道路、党同伐异的豪绅……,让他们空有一身本事,却无法施展。
偏偏有个扶桐岭拦着,有心去外头找出路的商户也不敢行动,大伙儿被困在里,处处受制。
而今却是不同了,赋税条例改革,几个地头蛇被新县令压制,就连最那烂了几十年没人管的路,也要翻修了。
岭北的局面日新月异,正经做买卖的商户们喜闻乐见。
县衙要修路的消息传出去的第二日,便有商户前来打听,并试图捐银。
为首的是个叫柯廉的年轻人,被衙役带到工房主事宗辅那儿,捐了一百两银子,说是友人劝说他过的。
后头又有几人捐银,不过都是趁夜里偷偷将银子放在门口便滚了,未曾表露身份,捐的数额也不大,没有越过柯廉的。
统共加起来也没多少银子。
严少成心里清楚,这都是一些小商户在出力,怕得罪乌典吏他们,只能悄悄行事,不敢声张,也不图回报。
乌典吏和沈主簿一直留意着这事儿,得知几日下来宗辅那也才入账两百余两,顿时乐了。
两百两能做什么?给县衙的差役们发一月俸禄都不够。
严少成还敢放话说要修从扶桐岭直接进岭北的道路,实在是可笑!
*
乌、沈二人料想严少成还有后招,严少成也未让他们久等。
冬至这日,严少成在县衙设宴,邀本地乡绅过赏雪作诗。
酒足饭饱之际,不知谁起头问起了岭北修路之事,严少成一一解答,末了,又问众人的意见。
县学的一群书生各抒己见,言语之间,对严少成此举十分推崇。
“辽阳府治下五所县城,其中岭东、岭西与岭北各方条件相差无几,然岭东、岭西之富裕,岭北不及也,盖因舟车不至,商旅罕通……”
“眼下岭北道路破旧,我等出行不便,每回赴辽阳府赶考都是大费周章、备尝辛苦,有那身子骨孱弱些的,还没到辽阳府便病倒了!县尊修桥补路,平治官道,我等便是第一批受益的……”
“岭北翻修道路,百姓亦能受益……”
众书生慷慨激昂地称赞严少成修路的举动,又有人建议,此次的诗会便以岭北修路之事为主题。
严少成欣然应允,还说要选三首最为出众的诗文,刻在新修道路两边的石碑上。
自己的诗文出现沿路的石碑上,岂不是过路之人皆能看到,说一句流芳百世也不为过,这是何等的荣耀?
书生们愈发激动了,各个挥毫泼墨,劲头十足。
席上的商户们听了些风声,也牵挂着此事,看清严少成的态度后,便将自己关心的细节末节的问题都小心求证了一番。
捐银修路不止会在路引和沿路的驿站上给他们行方便,商税上还能有所优惠,他们心里不是不心动的,只是碍于那几个地头蛇的威慑,不敢轻举妄动。
严少成知道他们的顾虑,借着点评诗文的机会,不着痕迹地化解。 ↑返回顶部↑
消息传出去后,原本忌惮沈、乌、徐三家威势的商户们,都开始蠢蠢欲动了……
第145章
哪个做买卖的不想把生意做大?原先岭北一潭浑水,因人而异的商税、破烂的道路、党同伐异的豪绅……,让他们空有一身本事,却无法施展。
偏偏有个扶桐岭拦着,有心去外头找出路的商户也不敢行动,大伙儿被困在里,处处受制。
而今却是不同了,赋税条例改革,几个地头蛇被新县令压制,就连最那烂了几十年没人管的路,也要翻修了。
岭北的局面日新月异,正经做买卖的商户们喜闻乐见。
县衙要修路的消息传出去的第二日,便有商户前来打听,并试图捐银。
为首的是个叫柯廉的年轻人,被衙役带到工房主事宗辅那儿,捐了一百两银子,说是友人劝说他过的。
后头又有几人捐银,不过都是趁夜里偷偷将银子放在门口便滚了,未曾表露身份,捐的数额也不大,没有越过柯廉的。
统共加起来也没多少银子。
严少成心里清楚,这都是一些小商户在出力,怕得罪乌典吏他们,只能悄悄行事,不敢声张,也不图回报。
乌典吏和沈主簿一直留意着这事儿,得知几日下来宗辅那也才入账两百余两,顿时乐了。
两百两能做什么?给县衙的差役们发一月俸禄都不够。
严少成还敢放话说要修从扶桐岭直接进岭北的道路,实在是可笑!
*
乌、沈二人料想严少成还有后招,严少成也未让他们久等。
冬至这日,严少成在县衙设宴,邀本地乡绅过赏雪作诗。
酒足饭饱之际,不知谁起头问起了岭北修路之事,严少成一一解答,末了,又问众人的意见。
县学的一群书生各抒己见,言语之间,对严少成此举十分推崇。
“辽阳府治下五所县城,其中岭东、岭西与岭北各方条件相差无几,然岭东、岭西之富裕,岭北不及也,盖因舟车不至,商旅罕通……”
“眼下岭北道路破旧,我等出行不便,每回赴辽阳府赶考都是大费周章、备尝辛苦,有那身子骨孱弱些的,还没到辽阳府便病倒了!县尊修桥补路,平治官道,我等便是第一批受益的……”
“岭北翻修道路,百姓亦能受益……”
众书生慷慨激昂地称赞严少成修路的举动,又有人建议,此次的诗会便以岭北修路之事为主题。
严少成欣然应允,还说要选三首最为出众的诗文,刻在新修道路两边的石碑上。
自己的诗文出现沿路的石碑上,岂不是过路之人皆能看到,说一句流芳百世也不为过,这是何等的荣耀?
书生们愈发激动了,各个挥毫泼墨,劲头十足。
席上的商户们听了些风声,也牵挂着此事,看清严少成的态度后,便将自己关心的细节末节的问题都小心求证了一番。
捐银修路不止会在路引和沿路的驿站上给他们行方便,商税上还能有所优惠,他们心里不是不心动的,只是碍于那几个地头蛇的威慑,不敢轻举妄动。
严少成知道他们的顾虑,借着点评诗文的机会,不着痕迹地化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