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透视开始暴富 第29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整座院子占地460平米,建筑面积220平米,三进院落保存完整,还是市级保护院落。”孙洪鑫掏出手机翻出产权证,“产权清晰,红本在手,周边类似的院子前年成交了一套,成交价2.9亿。”
  “我这套位置更好,挨着醇亲王府,您要是喜欢,咱们直接换。”
  王景行笑笑:“这套我确实挺喜欢的,但说好看三套,咱们去看看另外两套之后再定。”
  几人马上转场,第二套在杨梅竹斜街青云胡同。
  午后的阳光斜照在杨梅竹斜街,这条曾是文人墨客聚居的胡同,如今充满了文艺气息——咖啡馆、手作工坊、独立书店点缀其间。
  “这条街清朝时叫‘杨梅竹斜街’,因种满杨梅竹而得名,”孙洪鑫边走边介绍,“以前住过不少文人,比如沈从文、梁实秋,现在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
  他指着一家挂着“竹心斋”匾额的店铺,玻璃橱窗里展示着活字印刷的《京味儿民谣》,“这家店主是我朋友,能体验雕版印刷,回头带你们试试。”
  行至胡同中段,孙洪鑫在一扇铁栅门前停下。
  铁栅门由碗口粗的铁条焊接而成,造型古朴却不失现代感,门楣上嵌着一块老砖,砖面刻着“青云胡同”,边缘的包浆与新刷的黑漆形成鲜明对比。
  “这铁门是找798的艺术家设计的,”他掏出钥匙,锁芯转动时发出清脆的“咔嗒”声,“保留了老门墩,却换了新门框,就像咱们这院子,里子是老的,面子是新的。”
  推门而入的瞬间,章雪晴眼前一亮。
  传统的四合院格局中,一座玻璃幕墙的现代客厅赫然矗立在前院中央,阳光透过天井洒在青砖地面上,形成菱形的光影棋盘。
  正房的屋檐下,老瓦与玻璃幕墙相接处,一排铜制排水管如琴键般整齐排列,雨水落下时会敲出清脆的节奏。
  “这叫‘新旧融合’,屋顶还是老瓦,墙面用了隔音材料,地暖、中央空调全装上了。”孙洪鑫边解说边带人参观。
  客厅内,北欧风格的灰色布艺沙发与明式圈椅相对而置,茶几是用老门板改制的,表面的木纹与金属支架碰撞出独特的美感。
  章雪晴摸着沙发扶手,忽然发现落地窗外的石榴树影正投射在玻璃上,与室内的几何线条交织成画:“孙总,这设计像是把院子种进了客厅。”
  “丫头片子眼光毒!”孙洪鑫哈哈大笑,“设计师说这叫‘借景’,跟苏市园林一个道理。”
  “您看这玻璃幕墙,”他轻敲玻璃,“冬天看雪落石榴枝,夏天看绿叶筛阳光,比挂幅画还鲜活。”
  穿过客厅,便是传统的正房。
  房门保留了原有的雕花槅扇,却换上了双层真空玻璃,阳光透过槅扇的“步步锦”棂花,在地面投下精致的光影。
  西跨院是整座院子的点睛之笔。
  孙洪鑫推开玻璃门,这里改建了一个茶室。
  茶室三面环窗,玻璃墙与老砖墙相接处,特意保留了一段裸露的砖缝,青苔在砖缝中悄然生长。
  室内摆放着一张胡桃木茶台,茶台下方是透明玻璃,下方的青砖地面上,用白石子摆出了一幅简化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茶室的玻璃墙能旋转,”孙洪鑫演示着电动推杆,玻璃墙缓缓向两侧滑动。
  “春秋季打开,就是露天茶座;冬天合上,地暖一开,坐这儿喝茶看雪,比暖气还舒服。”
  四人在茶台旁坐下,孙洪鑫亲自烹茶,老岩茶的醇厚与胡同里飘来的咖啡香奇妙地融合。
  茶室里,一面墙做成了博古架,陈列着孙洪鑫收藏的文房四宝。
  他指着墙上的博古架,“都是老物件,您看这竹制茶则,是明末文人的旧物。”
  其中一方端砚引起了王景行的注意:“这是老坑端砚,带鱼脑冻和火捺,少说也有三百年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